国际物流展会结束,行业能否从机器时代迈进到机器人时代?
两大全球物流科技的展会被称为行业风向标,分别是德国斯图加特的 LogiMAT 展和美国芝加哥的 ProMAT 展。这两个展会已圆满结束,其中德国斯图加特 LogiMAT 展吸引了 1500 多展商参与,美国芝加哥的 ProMAT 展吸引了 1100 多展商参与;德国斯图加特 LogiMAT 展吸引了 7 万名观众现场观展,美国芝加哥的 ProMAT 展吸引了 6 万多观众现场观展。展会现场熙熙攘攘,各家企业发布精彩纷呈的新产品,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我熟悉的国际媒体同行和行业大咖们都在各种社交媒体上对展会进行了讨论。
进行各种宣传活动。依照惯例,我要再次对整个两大展会给行业带来的影响以及我个人的思考进行评价,希望大家能够进行更多的交流。
1:展会的轰轰烈烈,创造新记录,呼唤新的时代
两大展会创纪录地火爆。其一,疫情已完全结束,全球经济正走出低谷,释放出强大爆发力;其二,全球行业正进入新旧时代的转化阶段,需要新的解题思路来重塑全球物料装备行业的局面;其三,中国力量在物流技术方面的疯狂增长为全球市场带来了震撼和机会(或阵痛),中国叉车和移动机器人行业正凭借自身思路快速发展。
这显然是一个充满刺激的时代。1995 年开始的互联网发展,给全球经济带来了 30 年的成长机会。2025 年人工智能的 deep seek 时代,又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新的机遇。物料装备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展会的亮点如下:传统叉车有其亮点;AGV 有其亮点;物流系统集成商有其亮点;可持续发展有其亮点;一体化有其亮点。
两大展会有一些亮点,常规产品的介绍已被各大媒体详尽描述,本公众号也转载了一些产品,欢迎翻阅点击,不再赘述这些内容。
Kion 的 AI 技术进行了融合。装卸车在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其中机械臂抓取模式的装卸车已成为主流,而滑板的 Slip 模式也将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第六,绿色新能源叉车的概念代表着中国的力量。
第九:人型机器人正开始进入工业和物流场景。LogiMAT 的某大牌海外无人叉车发布新品,此新品竟是中国早已普及的单货叉搬运 AGV,尽管亮点很多,但还是要吐槽一下。MHI ProMAT 的最佳产品是一个更换电池的机械手,而这项技术在中国也已稀松平常。
3:散拳模式,行业主流思想是什么?
瞭望整个展会,环顾整个世界,谁是引领物流技术的领导者呢?十年前,这个问题的答案能轻松掰出十个。然而现在,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有难度了。新旧时代在变革,正从机器向机器人转换,从传统的输送机、堆垛机向柔性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的 AI 时代转换。欢迎点击公众号,查看关于传统系统集成商向新一代系统集成商转变的文章,这个问题可从中了解。回望整个展会,传统的系统集成商借助机器人来讲新的故事。同时,机器人也在铺开自己的阵营来讲机器人自己的故事。整个行业处于打散拳的模式,各种创新在进行,各种尝试也在进行。很难确切地说哪个是代表未来的主流。这种状态大概需要 3 到 5 年,其中既存在机会,也存在风险。
人工智能的趋势能否存在?新能源的趋势是否明显?数字化的趋势是否明显?无人化的趋势是否明显?
ProMAT 展会在美国召开之时,英伟达的 GTC 2025 大会在另一个美国城市圣何塞举行。黄教主从生成式 AI 谈到当下的代理式 AI,再到未来的物理 AI,给出了人型机器人和未来 AI 工厂的愿景,这对未来的供应链极具指导意义。同时,月底将在德国汉诺威举行的工博会,主题为“工业转型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也将人工智能视为未来席卷而来的潮流。
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怎样唱出 AI 的时代节拍呢?整个展会的氛围不够突出。KION 集团在现场设立的 AI 展示区,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可算是整场展会的亮点。
新能源的锂电技术当属中国的天下。各大叉车主机厂在展出时,都以新能源作为开场。此外,叉车现场基本上是以机器为主基调,在进行微创新,从造型和内部性能方面入手。而互联互通的数字化模式还仅仅停留在机器本身,并未真正与外围的数字化进行对接。
5:AGV进入3.0阶段的时代,移动机器人面临新的挑战。
欧链咨询对目前的移动机器人进行了阶段定义。其中 1.0 阶段起始于 40 至 50 年前,当时的移动机器人主要以磁导航和固定线路运行。2.0 阶段起始于 20 年前,随着先进传感器技术以及激光/视觉导航新模式的出现,经过 20 年的技术积累和资本堆积,移动机器人目前已抵达这一技术的上限。2025 年开始进入 3.0 阶段。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取得突破性发展,这为移动机器人的技术升级以及更低成本的供应链创造了机会,从而使移动机器人迈入全新 AI 时代。
移动机器人正处于市场需求的黄金时期,然而却陷入了得势不得分的困境。它面临着收入瓶颈,存在盈利难题,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大但产出小。显然,依靠原有技术和模式是走不通的。
6:机器人一体化生态和物流系统超级集成商和超级系统的概念
未来的 AI 工厂必定是人工智能(物理 AI)。数字孪生、大模型以及实物互联网(包含容器、节点、协议栈等),分别对应着机器人、物联网、区块链、无人驾驶和最后一公里无人交付等方面的融合。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人型机器人和无人驾驶会为物流系统带来技术推力。
欧链咨询的建议如下:其一,将移动机器人技术封装为超级系统集成商,如同立镖飞箱系统以及 Autostore 的 PIO 模式那样,构建起自成体系的商业运营模式。其二,移动机器人与 AGV、人型机器人与协作机器人在未来需要形成一个自我内循环的“移动机器人系统生态”,我认为仙工智能具备形成此生态的潜力。展会中存在 1 到 2 家公司具备构建这种能力。第三点是,中国机器人出海的产品,应当形成 Plug&Play 那样的即插即用模式,以便对接全球系统集成商。
7:出海的逻辑和席卷世界的中国模式?能否成功?
中国的产业链具有独特优势,中国人民又十分勤劳。这两点决定了,在未来的全球制造领域以及新技术领域,中国必然会有更快的落地速度,能够拥有更低廉的制造成本,并且会以更热情的态度去拥抱世界。
两大展会,是中国移动机器人企业和叉车企业全面向世界展示自身实力的时刻。在技术方面,全球应逐渐趋于相同,而供应链的优势在中国。对于产品的打磨,中国显然需要提升自身的内在实力。中国移动机器人企业出海时,是组成联合舰队,还是自行打造航母,或是使用小舢板,这需要从企业战略的角度进行思考。
实物互联网理论给予支持,人工智能赋予能量的是供应链的下一代,它具有共享、韧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在两大展会举办之际,笔者于上海参与了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基地的 AI Agent 的研讨,还主持了一次实物互联网的论坛。与此同时,在日本,一场关于实物互联网的论坛已经举办完毕。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大家需要找到一个理论支撑,以使所有的新技术和创新都有一个共同的归属,有一个共同的愿景。日本整个物流科技在进步,其目的是推动“2024 物流难题”,以解决人口老龄化以及物流供应链的不可持续问题。中国的物流科技在进步,是为了实现“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这一国家战略。
这也是实物互联网联盟的目标,需要大家关注实物互联网。
上半年最重要的两个物流技术展会已经结束。欧洲的物流技术与美国的物流技术在相互较劲。欧洲的 VDMA 发出了警告,表明欧洲的机器人正在逐渐落后。在数字化转型领域,埃森哲、毕马威、贝恩咨询、德勤咨询等都在为下一代供应链提供着 AI 时代的重塑。同时,凯傲集团和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等正在为下一代供应链的技术进行着各种探索。我们期待着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驱动的物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