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说会展
近期留意到一个汽配展。这个汽配展规模很大,有六七万平呢。据说这个汽配展几乎全是靠代理给组织起来的。我看了看,有差不多四十个代理在为它招展。连论坛和活动都是协会帮它搞定的。我不由得感叹万分。
现在的组展模式都变成这样了吗?
这是否算组展的“偷懒”绝技呢?它又是通过何种方式做到的呢?我们这些普通的会展主办者能否学习一下呢?
当下存在招展困难的情况,这是大家都知晓的。实际上这种情况是相对的。有些展会确实面临着招展的难题,而有些展会则相对轻松一些,这取决于展会的影响力。
但是好用的招数,谁都不会拒绝。
四十个代理,其中包含了大部分的协会、学会、商会以及联盟,还有一部分招展代理的会展公司,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将六七万平的展会给搞定了。
看似轻松,但不是谁都能做到。
首先这个展会有“大协会”的背景,本来就占据了“高地”。
中汽协、上海贸促会即将举办上海国际车展,它不可能做不好。这具有先天性的优势,普通会展主办是不具备的。即便去“傍大款”,也能如此“丝滑”。
其次是这个展会“年代久远”,有着多年积累,企业都跟着它跑。
当然,组织和组团它的这些单位与这个展会组委会的联系十分紧密。这些联系是多年来建立起来的。
那么有人问,我让利,我大大让利,这样能不能绑定?
未必。
他们当然看“钱”,但也看你的背景和实力。
你无法达到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很多代理不一定愿意与你合作。因为他们需要依靠“业绩”来维持生存,一个没有什么规模和影响力的展会,本来就很难吸引到参展商,很难进行招展工作,如果他们招不来参展商,那不是白白付出努力了吗?
所以他们也有风险评估。他们在挑活儿。
但是与这些协会、学会、商会、联盟以及招展代理公司进行合作,倘若选对了合作伙伴,那么这个展会确实会在组织方面变得容易很多。
这是现实。
所以我们很多会展主办也在努力往这方面去做。
仅靠那几个人或者十几个人,是很难将规模做大的。而这是能够实现迅速做大的其中一个办法。
这是展会项目运营模式的一种。
以前我们很多公司主要通过自己的一大帮人去进行招展工作。我们的销售团队规模很大,人力成本也很高。
后来有一些公司改变了模式,采用了依靠代理和合作伙伴的方式,这样就减轻了人力成本。
有这样一种公司,他们同时采用两种运营模式。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觉得单纯依靠代理和合作伙伴存在很大风险,资源都掌控在别人手中。他们担心万一别人不与自己合作了该怎么办,这种情况是有可能发生的。一些公司就曾遭受过这种损失。
我的一个做会展多年的朋友表示,他们会与许多协会、商会以及代理公司展开合作,既招揽招展商,也招揽观众和买家,然而,他们绝对不会将所有的希望都仅仅寄托在这些合作对象身上。
如果碰到好的单位,它能够为你组织众多客户,卖出大量展位,还能带来诸多观众和买家,这便是你的运气。然而,也存在一些单位一个展位都未能卖出,仅仅给你带来了一些观众,并且这些观众中还存在很大的水分。倘若遇到这种情况,你该怎么办呢?
一些公司开始进行转变,从“销售驱动型”转变为“资源整合型”。它们试图通过展开合作的方式来整合资源。这种方向是正确的,然而同时也应该挑选出合适的合作伙伴。
现在协会很多,学会也很多,商会同样很多。其中有一些是真正拥有资源的,而有一些确实没有什么资源,并且也不具备招展的能力。
你希望获取他们的资源,或许他们能给你一些。然而,你期望他们进行招展,这是他们无法做到的,原因在于他们自身没有团队,也不具备招展的能力。
你思考一下,倘若他们具备资源并且拥有招展的能力,那他们为何不自己去行动呢?这是符合常理的呀。
所以不要期望大协会、学会、商会直接为你招揽展会,这是不现实的。倘若他们的资源较为丰富,且好用,能够与你进行对接,我觉得那就足够了。
你得理解大协会、大单位的难处。
如果大协会、学会、商会的名头比较好用,那么挂个主办的名义也是可以的。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还需要你亲自去进行组织,或者依靠招展代理公司来进行组织。
如果名声只是一般般,并且也没有什么资源,那就不要挂上主办的名号了,你自己来当主办也是可以的。
现在已经不是十几年前了。
十几年前,大家都有“傍大款”的想法,会去寻找一个能够唬人的协会、学会或者商会来挂主办。甚至还会找政府部门挂主办或者作为指导单位。而现在,这种做法已经没有必要了,并且政府部门也不允许这样做了。
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帮助,不如不挂。
有些协会、学会、商会的名头不算大,或许也不是很知名,然而它们拥有实实在在的资源,并且能够亲自为你组织企业前来参展,参与的企业数量还不少。这样的单位是可以与之合作的。
做会展公司一定要现实点儿。
(文中图片仅为示意,如有不妥联系替换)
——您就是传播的力量——
感谢您让更多人认识我们,别忘了转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