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业展会的“长红密码”
——写在第二十六届中国(寿光)
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开幕之际
最美的是人间的四月天,在美好的日子里去寻觅菜博园的芬芳。每年从 4 月 20 日到 5 月 30 日这段时间,对于山东省潍坊寿光市的人民来说,是他们心中很特别的一个时节。众多的亲朋好友以及事业伙伴会来到寿光,他们不仅会相聚一起欢乐交谈,还有一个相同的目的地,那就是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以下简称“菜博会”)。
从 2000 年举办首届开始,到即将举办第 26 届,菜博会作为一个县级市的农业展会。它始终秉持着“科技引领、蔬菜搭台、经贸唱戏、文旅融合”的理念。并且逐步成长为国家 AAAAA 级农业专业展会。同时,它也成为国内首个获得国际展览业协会蔬菜科技展会领域会员与展会双认证的单位。展会的会期从 5 天延长到了 40 天。首届的参会人数是 20 万人次,而近几届的参会人数增加到了近 200 多万人次。累计吸引的参会参展人数超过了 3400 多万人次,并且实现了 2000 多亿元的贸易额。
门票需求很大,一个摊位进行拍卖时常常能达到 10 多万元,众多游客听闻名声后前来。那么菜博会的“长久走红的密码”在哪里呢?寿光市委书记李鹏的解读显得很理性:一直把瞄准蔬菜产业前沿科技当作“一个关键核心”,准确地对接内行注重本质、外行关注热闹这“两种不同需求”,达成了展会与产业升级、文旅赋予能量以及城乡发展的“三个相互融合”,这就是寿光菜博会长久兴盛而不衰落的核心缘由。寿光人民历经 26 年,风雨兼程。他们凭借汗水与智慧,既书写了菜博会的辉煌篇章,又催生出令人引以为傲的“寿光模式”,还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出了“寿光力量”。
瞄准“一个核心”,让国际领先的蔬菜科技在此打擂
首届菜博会的展厅面积为 3500 平方米。这里展示了 200 多个蔬菜良种以及蔬菜种植技术。在那个时候,许多首次见到的新品种和新技术,使得种菜 10 多年的“棚一代”们十分“疯狂”。连续多日,参观人数一直增加且没有减少,于是主办方将原定 5 天的会期延长到了 16 天。
时光不断流逝,本届菜博会的主展区总面积达到了 45 万平方米。这里汇集了来自国内外的 2600 余个蔬菜品种。同时展示并推广了“AM 自然循环微生物土壤修复技术”等 100 余项前沿技术。还引进了垂直立体自动换位栽培等 80 余项种植模式。并且用智能喷雾机器人、授粉机器人等打造出了“数字农业样板间”。
坚守了 26 年,始终保持着本质不变。在各类农业展会当中,菜博会就好像一颗非常璀璨的明星。它一直都瞄准着“一个核心”,也就是要站在国际蔬菜科技水平的最前沿。通过引进、示范和推广,给农民做出样子看,带领着农民一起干。它成为了引领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也成为了推动我国蔬菜产业前进的强劲动力。寿光市市长赵天宝准确地说出了这一点。
在这样的坚守之下,寿光设施蔬菜产业达成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变。2010 年之前,美国孟山都、以色列海泽拉、荷兰瑞克斯旺等国际农业巨头占据主导地位。2010 年之后,众多本土企业携带着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等纷纷登场,逐渐引领了展会的潮流。
以蔬菜种业作为例子,在 2010 年之前,寿光的菜农每年购买种苗大概需要 6 亿元。在这 6 亿元当中,将近 4 亿元被国外的公司获取了。而如今,寿光自主研发出来的蔬菜品种达到了 205 个。同时,种苗每年的繁育能力达到了 18 亿株。并且,国产种子的市场占有率从 2010 年的时候不足 50%提升到了现在的 70%以上。
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管理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燕黎明自豪地说:“过去,我们想尽各种办法把国际一流企业引入到菜博会,其目的是将这些技术等为我们所用。如今,凭借每年菜博会上的展示示范,寿光已经有将近 150 家市场主体,带着打包好的设施蔬菜园区建造管理运营技术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销售,已经输出到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对接“两种需求”,让每一个参会游客都能满载而归
菜农与菜博会之间的“双向奔赴”,是每一届菜博会的最为重要的看点。古城街道的前疃村,它是寿光最早的一批种植设施番茄的村庄,并且每年都会前往菜博会学习经验并且从中获益。从品种不断地换代,到装备持续地升级,每一次参加会议都能获得很大的收获。如今,在高大且智能的“第七代”大棚中种植出来的青口蜜、金皇后等番茄,它们的价格很高,并且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平均下来,每户菜农的年收入都超过了 20 万元。前疃村党支部书记殷凤海进行了介绍。
每年都奔赴菜博会,目的是找寻新品种,学习新技术,引进新装备,这已经成为众多设施蔬菜从业者所遵循的“铁律”。聊城市茌平区耿店村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带领农民前往菜博会学习。之后,他决定从寿光聘请技术员,对大棚蔬菜种植方式进行改良。很快,这里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鲁西小寿光”。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政府团队在参观菜博会之后,把设施蔬菜园区带到了青藏高原。凭借推广的“沙培”种植新模式,该县以仅占 1.28%的可耕地产出了占农牧业总量 41%的效益……
科技与商机能让菜农等专业游客此行有收获。热闹和有趣也能让慕名而来的游客玩得尽兴。每年都有各类蔬菜造型更新换代,管道种植奇妙且规整,鱼菜共生生态和谐,太空栽培有神秘科技感,还有各类瓜果蔬菜的采摘体验乐趣等,这些让游客在游玩时增长了蔬菜知识,体验到了现代农业的魅力。
每两三年,沈海升一家都会带家人来菜博会。这已成为他们家的必备旅游项目。他的所见所闻很有代表性:前些年有巨型南瓜、空中地瓜、西红柿树等;近几年有实景种出的热带植物、沙漠植物等;还有“夜游菜博会的声光电体验”和“元宇宙 VR 农业互动体验”等。每次来菜博会,都能见到寿光蔬菜的新花样。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是来到菜博会的游客所具有的基本需求。寿光市副市长朱永红表示,为了精准地对接这“两种需求”,寿光一直坚持以创新为引领,做到与时俱进。寿光精心设计了各个展馆和展区,不断地引进各类展商,追逐前沿的科技,对接新兴的事物,丰富了体验的业态,从而能够让每位游客都能够满载而归。
推进“三个融合”,让展会与城乡发展共振共享共赢
全国农业以山东为参照,山东农业以潍坊为重点,寿光蔬菜是潍坊农业产业的典型范例,是山东省首批建设的千亿级农业产业集群中的一个。现今,蔬菜已然成为寿光最为知名的名片,成为全国人民在“蔬菜短缺、蔬菜价格昂贵”时的首要联想,在这其中,作为展示窗口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菜博会起着重要作用。
燕黎明表示:菜博会不只是一个普通的农业展会。它是寿光的“年”,也是寿光展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最佳舞台。所以,寿光充分运用每年 40 天的菜博会会期,促使展会举办与产业升级、文旅赋能以及城乡发展达成“三个融合”,为寿光城乡融合发展给予动力和活力。
如今,寿光被誉为“国际蔬菜产业硅谷”,实现了从“一粒种子”到“一盘好菜”的全链条融合,与产业升级相融合,构建起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与产业升级相融合。
与文旅赋能进行融合。大多数前来参观菜博会的游客,他们到主展区参观只是一个开始。寿光早已以主展区为核心,将各农业示范园区、农业旅游基地、美食打卡餐厅等串联起来,从而打造出了综合型、全天候的现代农业精品旅游线路。今年重点推出了用蔬菜造型的场景,其中有“农圣”贾思勰,有“盐圣”夙沙氏,还有“文圣”仓颉。这些场景彰显出了寿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寿光借助展会期间人流、物流、信息流集中爆发这一优势,将其与城乡发展相融合。每年都会策划并推出一系列“会中会”“展中展”活动,以此推动行业信息的交流,同时扩大国际国内的合作。今年将举办多项专题活动,包括设施蔬菜园区发展大会、“农圣”贾思勰文旅推介会、“潍坊好品”展、第三届“贾思勰农业奖”颁奖典礼以及“寿光模式”与乡村振兴研讨会等,共 20 余项。这些活动将形成以菜博会为龙头,多产业展会同时举办的办会格局。
原载于《农民日报》2025年4月17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