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出了以下这些明显的变化。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爆发式增长
线束和连接器成为最为突出的亮点。其展品数量相较于去年同期增长了 40%,并且涵盖了高压线束、轻量化线束、智能连接器等细分领域。比如,史陶比尔展现了能够支持高动态精度的机器人线束装配方案,发那科推出了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电池组装的视觉检测系统。德国的博世以及日本的松下等企业也展示了高密度线束加工设备,这充分凸显了该领域的技术竞争以及市场需求。
小企业创新产品集中亮相
它因兼容多种车型装配需求而成为热门展品。
德日企业强化技术输出
德国企业注重展示精密光学元件以及环保材料,像铟泰公司的无卤素助焊剂 WS-575-C-RT 等。日本企业则把焦点放在半导体制造设备与高精度传感器上,以此体现其在核心元器件领域的优势。
新产品市场潜力分析
新能源汽车的线束以及智能连接器方面:由于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 30%,所以高压线束的需求急剧增加,并且轻量化设计的需求也在大幅上升,预计在 2025 年到 2030 年这段时间内,该领域的年复合增长率能够达到 18%。
AI 驱动的机器视觉系统,像艾利特、大族激光等企业推出的 3D 视觉检测模块,能够适配复杂的装配场景,其市场空间或许能达到 500 亿元。
绿色制造材料,例如铟泰公司的室温水洗助焊剂,由于能够降低能耗和成本,所以在电子封装领域有希望替代传统产品。
中国电子设备的国际地位
中国在消费电子制造和显示面板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显示技术方面,2024 年液晶面板的全球占比为 75%,OLED 超过 50%,并且柔性屏技术由合肥、成都等城市所主导。在机器视觉领域,国产设备在精度(±0.01mm)以及算法适应性上已接近国际水平,然而高端芯片依然依赖进口,整体市场份额约占全球的 30%。
行业数据与人才需求
2024 年中国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就业人数约为 850 万。规模以上企业的产值达到了 2.2 万亿元,同比增长 4.5%。然而,利润率因原材料涨价而受到影响,小幅下滑至 5.8%。其核心人才需求包括:技术类的机器视觉算法工程师、半导体工艺工程师、自动化系统集成师;跨学科的 AI+制造复合型人才、绿色材料研发专家。
企业分布与城市集群
长三角地区(包含上海和苏州)以及珠三角地区(包含深圳和广州)、环渤海地区(包含北京)这些传统集聚区仍是主力军,它们占全国产值的 65%。成都和合肥这两座新兴城市凭借政策支持以及产线建设,在显示面板和新能源汽车电子领域迅速崛起,从而跻身全国十大显示产业城市之列。
总结与展望
本届展会体现出中国电子设备行业有从“规模扩张”转为“技术驱动”的转型趋向,不过在高端芯片、精密光学等领域还需要取得突破。往后,伴随 AI 与绿色制造深度地相互融合,拥有跨学科创新能力的企业将会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且长三角、成渝等地区的产业集群所产生的效应将会进一步得到强化。
雅延咨询进行了采访并整理了本文,智能助手也参与了协作。然而,现有的智能助手会把推理数据当作统计数据,引用事实时也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所以请读者谨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