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3月26日下午举行新闻发布会(看直播),介绍近期生产、消费、进出口有关数据及政策情况。在发布会上,商务部副部长郭婷婷表示,今年以来,商务部推出了一系列促消费、稳外贸的政策措施,组织开展了消费促进年等系列活动。“前两个月内,外贸运行总体平稳、结构优化,为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作出了积极贡献。”
郭婷婷表示,接下来,商务部将着力促进消费稳定增长,推动外贸质升量稳。消费方面,将鼓励和推动汽车、家电等消费品以旧换新,培育壮大绿色、数字等新型消费,推动服务消费创新发展。外贸方面,将综合施策,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促进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健康发展。同时,积极扩大优质产品进口,办好进博会、广交会等重点展会,促外贸高质量发展。
商务部: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等平台,加快推广应用电子贸易单据
商务部副部长郭婷婷在3月26日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全力实现外贸“质升量稳”的任务目标,工作重点方向就是培育新动能、拓展新增长点,促进外贸产业和供应链创新升级,同时也深化与贸易伙伴的合作,为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增长增添动力。
郭婷婷指出,将深化外贸供应链国际合作,我们将聚焦供应链的全流程,与有意愿的贸易伙伴深化从原材料、半成品到制成品的全链条、系统性合作。坚持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结合各国产业发展的需要,构建互利共赢的贸易伙伴关系。同时,我们也将向世界开放中国大市场,为世界各国的相关产品进入中国提供机遇,增强各国的发展动能。
郭婷婷表示,将聚焦加工贸易,围绕“提档升级”和“梯度转移”两个关键词,着力优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落实好关于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的各项政策举措,促进保税维修等新业态规范健康发展,也推动新一批的保税维修试点项目落地,用好加工贸易线上对接平台,加强产业交流合作,高质量培育梯度转移的承接载体。
还要推动贸易数字化、绿色化发展。郭婷婷表示,贸易数字化方面,我们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上海自贸试验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平台,以及在北京、重庆、深圳等地的试点项目,加快推广应用电子贸易单据。在后续的自贸协定谈判中,我们也将积极推动纳入无纸贸易和电子贸易单据的相关条款。
“在贸易绿色发展方面,我们将积极引导外贸供应链绿色低碳协同转型,建设贸易绿色发展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企业研发各类绿色低碳产品,巩固提升优势产品出口竞争力,支持绿色船舶开拓国际市场,拓展绿色领域的国际经贸合作。”郭婷婷说。
在促进外贸新业态发展方面,郭婷婷表示,我们将拓展跨境电商出口,持续完善配套政策,扎实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组织开展品牌培育等专项行动,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加强能力建设,支持外贸企业通过跨境电商来拓展销售渠道、培育自主品牌。
“同时,我们还将继续完善海外仓的布局,海外仓是新型的外贸基础设施。目前,我们已有的海外仓已经超过2500个。我们将支持外贸企业、物流企业用好这些海外仓资源,提升专业化、规模化、智能化水平,让更多的优质的中国产品更加便捷地直达境外消费者。”郭婷婷说。
商务部:跨境电商已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有生力量
近年来,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快速增长。商务部副部长郭婷婷在会上介绍,2023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38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5.6%,占外贸进出口比重达5.7%,已经成为中国外贸发展的一个重要有生力量。
郭婷婷表示,近年来中国政府持续推动制度、管理和服务创新,促进跨境电商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一是坚持试点先行。2015年起先后设立165个跨境电商综试区,鼓励各试点在监管、标准、信息化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已经逐步构建起以“六体系两平台”为核心的制度框架。目前,综试区内企业的跨境电商贸易规模占全国比重超过95%,卓有成效。
二是完善支持政策。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完善支持跨境电商发展的政策体系,累计出台近200项政策措施,形成近70项成熟经验做法。今年,针对行业集中反映的问题和困难,商务部正在积极研究,将尽快出台支持跨境电商发展的实施意见。
三是推动监管创新。针对跨境电商“小批量、高频率、碎片化”的特点,推动创设5种专属监管方式,适用B2B(企业对企业)、B2C(企业对消费者)等不同交易场景。同时,税务方面的无票免税、外汇方面的动态核查等监管创新都受到了企业广泛欢迎,有力支持了跨境电商发展。
四是便利零售进口。近年来,商务部与有关部门一道,积极优化完善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政策措施,不断完善税收优惠安排、量身制定监管措施、持续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促进行业健康规范发展。2023年,我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金额超1400亿元,已成为境外消费品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重要渠道,对于更好满足消费者需要发挥了积极作用。
郭婷婷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继续扎实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持续完善配套政策,提升监管便利化水平,加快构建适应跨境电商发展需要的产业链和生态圈,促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
工信部:广东等工业大省保持高增速 莞深电子行业带动作用明显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赵志国在会上表示,1-2月,我国工业经济延续去年四季度向好的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实现了良好开局。
从行业看,超九成工业大类保持增长。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9个增加值同比增长。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拉动作用显著。消费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扭转了2022年4月份以来低迷态势。
从地区看,工业大省带动作用明显。31个省份中有29个实现同比增长。10个工业大省均保持增长,浙江、广东、江苏增速在9.6%以上。20个工业大市中,15个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东莞和深圳在电子行业企业带动下实现较快增长,增速分别为20.2%和13.5%。
从产品看,新动能领域优势突出。近七成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实现同比增长。新兴产业领域部分产品保持高速增长,如充电桩、单晶硅等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1.8%和65.5%。
赵志国表示,下一步,工信部持续巩固增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一是稳增长。持续抓好十大重点行业增长引领,充分发挥工业大省、工业大市“挑大梁”作用。指导各地加大稳增长工作力度,鼓励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壮大工业经济基本盘。
二是扩需求。投资上,加快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消费上,持续实施制造业“三品”行动,以供给优化促进消费升级;积极发掘智能家居、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出口上,抢抓全球电子行业回暖、装备需求上升等机遇,开拓海外市场,拓展中间品贸易。
三是育动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巩固提升新能源汽车、核电装备等重点产业竞争力,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发展,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
四是优环境。推动各项惠企政策落地见效,持续推进为企减负工作,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推进制造业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强化金融服务,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商务部:抓紧研究新一轮稳外贸政策措施,争取尽早出台、尽快落地
1-2月进出口数据发布以后,很多机构都认为好于预期,市场普遍感到乐观。在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副部长郭婷婷表示,1-2月,出口、进口货物数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0.2%、6.2%,“这是实实在在贸易量的增长,说明货物往来是十分活跃的”。
横向来看,近日世贸组织总干事伊维拉表示,2024年全球贸易增速可能不及此前预期的3.3%。郭婷婷表示,最近一些国家陆续公布了前两个月外贸数据,有的下降,有的小幅增长,对比来看,我国外贸表现总体是比较好的。
从结构来看,可以看到更多积极迹象。郭婷婷举例,比如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较快,规模占我国外贸总值比重的一半以上;机电产品彰显较强竞争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一带一路”贸易合作更加紧密,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速高于总体水平。
“这些积极因素都充分反映出,中国外贸基础好、韧性强、活力足。”郭婷婷表示,我国有60多万家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八成。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锤炼成长,竞争力不断提升。我国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生产能力,众多的优质产品在国际上广受欢迎。我国有蓬勃发展的各类新业态新模式,为外贸发展持续提供“新动能”。
“展望全年,我们对于稳外贸,应该说是有信心、有底气的。”郭婷婷同时表示,我国外贸面临的外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外需恢复势头依然不稳,风险因素也在增加,地缘冲突、“超级大选年”等都带来更多变数,贸易限制措施也在增多,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升级,严重干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给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带来了干扰和障碍。
“2024年,推动外贸质升量稳,需要我们攻坚克难,付出更多努力。”郭婷婷表示,目前,商务部正在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抓紧研究新一轮稳外贸政策措施,争取尽早出台实施、尽快落地见效,全力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工信部:将适度超前建设5G、算力等基础设施
“当前,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在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赵志国介绍,今年1—2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连续3个月加快增长,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培育壮大,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下一步,主要从三个方面努力,促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是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首先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持续推进实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第二是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开展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以优质供给提升产业发展质效。赵志国介绍,我国在轨道交通装备、通信设备等产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今年1—2月,智能手机、动车组等产品产量实现高速增长。第三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快北斗产业发展和规模应用。同时,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二是着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赵志国表示,加快推动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发展。今年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持续优化创新平台网络。按照已经印发的《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加快建设现代化中试能力,还要新建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试验验证平台。打造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在已有的178家国家高新区、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基础上,今年将启动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等工作,推动国家高新区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上发挥更大作用。
三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赵志国介绍,当前,5G应用在工业领域深入推广,将适度超前建设5G、算力等基础设施,推动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同时,持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建设智能工厂,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加快数字技术赋能,促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商务部:我国消费市场有望继续保持向好态势
今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5%。在3月26日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副部长郭婷婷表示,消费市场持续恢复向好,总体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展望今年全年,随着各项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措施落实落地,支撑消费增长势头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不断增多,消费增长的内生动力也在持续增强,新潜能不断释放,我国消费市场有望继续保持向好的态势。
回顾1—2月消费市场,郭婷婷总结了三个特点:一是汽车、家居等大宗消费企稳向好,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6%;二是餐饮和旅游等服务消费活力增强,在假日经济的带动下,服务消费的潜力进一步释放;三是数字和绿色等新型消费蓬勃发展,数字消费快速增长。前两个月,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5.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4.4%。
海关总署:有信心、有底气实现全年外贸“质升量稳”
海关总署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61万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出口3.75万亿元,增长10.3%;进口2.86万亿元,增长6.7%。
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在发布会上表示,从前两个月外贸数据看,今年我国进出口实现“开门红”,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进出口规模历史同期第一。王令浚介绍,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61万亿元。这一规模基本相当于20年前我国全年的外贸总值,在当前国际市场低迷的形势下,取得这样的成绩难能可贵,振奋人心。
二是出口进口“双增长”,出口增长10.3%,进口增长6.7%,“双增长”不仅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回升向好,而且为各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合作机遇。
三是“三个优化”,一是市场格局优化,新兴市场加速开拓,传统市场保持不错的表现;二是区域开放布局优化,东部沿海地区持续发挥“稳定器”作用,9个沿边省区对接壤国家进出口增长25.4%,各地“八仙过海”,各尽所能,为外贸发展赋能;三是产品结构优化,传统优势产品焕发新活力,新质生产力催生新动能,有力巩固了外贸的基本。
四是“四个提升”。一是微观活力提升,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经营主体数量同比增加了4万多家;二是制度型开放水平提升,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贸港进出口均实现两位数的增长,高水平开放平台的示范引领作用凸显;三是跨境流动活跃度提升,前两个月海关监管的进出境运输工具日均数量较去年年底稳中有增,其中监管进出境飞机的数量增加了近一成;四是企业信心提升,中国海关贸易景气调查显示,外贸企业信息持续增强。
“通过这些亮眼的数据,我们看到了广大外贸企业的辛勤奋斗,感受到了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浓浓春意。”王令浚说,“尽管当前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但我国外贸持续向好有基础、有条件,我们对实现全年外贸‘质升量稳’有信心、有底气。”
工信部:前两个月我国工业经济实现良好开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赵志国在发布会上介绍,今年前两个月,我国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实现良好开局,为宏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工业经济回升向好。主要呈现三个特点:工业生产加快增长,前两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较上年12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持续稳定增长,前两个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4%,制造业民间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长,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5.1%;工业出口增速明显回升,根据海关总署数据计算,1—2月,以美元计价的我国工业外贸总额保持增长,其中,机械、家电等行业出口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二是新动能不断培育壮大。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前两个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连续三个月加快增长。新动能产品增长较快,例如,服务机器人、3D打印设备等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2.2%和49.5%。
三是信息通信业保持稳步增长。1—2月,电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3%。数字赋能实体经济水平不断提升,5G行业应用已融入71个国民经济大类,5G应用在工业领域深入推广。
四是中小企业生产有所改善。我们持续加大助企帮扶工作力度,推进“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1—2月,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高于全部规上工业企业增速。
赵志国表示,2024年,工业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但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韧性和潜力。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战胜困难挑战,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南方+记者 赵晓娜
后方联动 南方+记者 泠汐 段江含
【作者】 赵晓娜;泠汐;段江含
国是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