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展会倒数第二天,我们全体成员开最后一次准备会。听说展会同时有国际部搞招生面试,担心会对辛苦筹备三周的展会到场有300组左右的冲击。想到大量投入的展会总有诸多不可控的因素,我们每个人都有点沮丧。如果这样,这次还要搞吗?以后还要搞展会吗?
做展会,最累的还不是筹备本身,是思考怎么给家长呈现最好的东西。怎么能让家长在我们格理特展会上得到最多,不虚此行。这是我们最关注的。
我做展会五年,以前的动力来自于收入。在老东家的时候,因为现场销售团队和课程团队看到的每一个家长都是潜在的客户。新客户多,对收入有拉升,我们的业务单元在新东方就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现在,收入不再是主要考量。我们想用最好的内容,在北京国际教育圈里产生健康积极的影响力。这是我新的动机。
邀约学校不容易,安排展位要公平,前期宣发得拼命,现场安排要细致。连续三周,我们每天统计预约数,直到最后一天突破2000组;最后三天,我们一组一组打电话,确定预约的家庭是否到位;展会当天,我们签到区一一签到,计算到场率。对外,我们要表现平等与尊重;对内,我们要照顾好每一个预约。
说到底,是图对格理特的认可,觉得我们不一样。
做到不一样,需要一群用心的人相互扶持。
昨天离开展厅最晚的,是国际爸妈团的10位爸爸妈妈。在筹备的时候,Frank妈妈说,Frank可能还有事需要她,当天或许需要提前走。但7点我去看展厅撤展情况的时候,她还在边吃盒饭边答疑。子淳爸爸早上坐高铁赶来,晚上11点在群里说已经完成答疑任务,顺利回到承德了。同样从外地赶来的还有内蒙的谭妈妈,这些感人的爸妈晚上在群里说,他们想要把格理特曾经的爱传递下去。
女儿Mia说在展会上吸引她的,是新府学被帝国理工材料化学专业录取的Vicky学姐。但小朋友们还没有大人的“远见”,Mia不是因为帝国理工才去的,就是因为这个姐姐很好看,在一排男生中,这个女孩子显得很特别。这10位来自不同学校的同学,表现出了极高的素质和敬业精神。
帮助我们负责这个区域的,是一位义务劳动的志愿者妈妈,她发给谢老师的微信中,说这些同学“尽职尽责、任劳任怨、耐心讲解”,作为妈妈看到下一代孩子们这样,觉得“满心欢喜”。
想到当初设计这次展会的时候,我坚持“让孩子面对孩子”,让同龄人去打开学弟学妹,这种力量和桥梁是必须的。从剑桥回来在现场代表鼎石答疑的常柏龙说,累死了,但觉得很值得,能帮助那么多家庭,挺幸福的。
让我在展会中受挫的,是学长学姐模拟面环节。十一学生会主席张佳一同学邀请了今年录取华大圣路易斯的程学姐和ED上岸宾大的窦学长一起参加。展会当天其实是这两位高三同学的成人礼,他们马不停蹄赶来展会现场,为孩子们做服务。
放出预约的当晚1小时内,就超过50组家庭报名,我们快速关闭了预约。但因为那个原因,最终确认来的只有不到20组。孩子们可能有失落。但这些学长学姐们没有在乎到场面试同学的多少,认真写好了我布置给他们的反馈任务。星期日中午12点不到,就全部发回给了我。我们将会在本周一一反馈给参与的家庭。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我们刻意在提前的宣发中,没有突出任何一个模拟面的学长学姐录取结果。他们中不乏大牛,但我们不希望单纯用录取结果来定义一个人。他们都是拥有鲜活灵魂的孩子,他们爱自己的学校,都积极想为学校做点什么,这不就是最好的宣传吗?实验国际部我们邀请了6位学长,但实际来“支援”的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
我妈一度想带Mia去讲座厅看看我演讲,结果没挤进去,于是放弃了。与以往任何一次展会都不同,这次我们根据家长需求和学校特点,给嘉宾抛出了命题作文。
每一位嘉宾的题目与内容,是我们分析的那所学校的主要特色。每一位嘉宾都配合我们的需求做出了新的PPT,在演讲中严格控制了15分钟时间。这让我们感恩,这份心意,也留在了当天演讲厅所有家长的心里。
这次展会最大的乌龙事件,发生在上午谢强老师的预热直播里。我热情洋溢的介绍着展厅现场,正好在签到处看到了乐成的外方领导,于是请他和大家打招呼,谢老师在屏幕对面也特开心,一直打招呼 Hi Tom, longtime no see!
结束直播,这位老外搓着手和我说,那个,我是Phil,不是Tom。我当时都惊呆了,一时无语凝噎。Phil替我各种解围,说,哎呀我和Tom校长长得确实太像了,还同时拥有着全世界最酷的发型(近乎没有头发),我们自己的学生也认不出来。
校长会客厅以后,Phil再次遇到我。我还是觉得很抱歉,于是说,等Sam(谢老师的英文名)有空了,一定也来说声抱歉,认错了挺不好意思的。
没想到Phil突然收起微笑,认真叮嘱我,完全不重要。如果一定要说,那就务必在展会结束以后再告诉Sam这个事情。“活动已经很累了,千万别再想了,你们都很棒!”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温暖。
Phil还说,发型一样的亚洲人有时候也会让他们困惑一下。我一下就哈哈笑了出来,我知道,他是在努力让我释怀。
这就是国际学校的土壤和氛围,让人放松,让人温暖,让人松弛,让人不去计较错误。这也是我们设计校长会客厅的理由,让家长们真实感受一些不同的存在。知道国际路线上还有一群不一样的人,在努力维护和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
最后一个环节是给演讲厅留到最后八点多的家长赠书。我们准备了200本,还是不够。下图是晚上八点半,谢老师演讲结束后的领书环节。
一位妈妈在最后这个环节没有去领书,在人群中拉住我递给我一个袋子,说里面是吃的。就知道今天会有点晚,早就给我们准备好了。千叮咛万嘱咐,别蹭到衣服上,赶紧去吃。
这是什么贵重的礼物吗?不是,是我爱吃的稻香村和谢老师爱吃的素丸子。估计是什么时候在直播中听到,然后就记住了。
这一刻,我觉得值得。
但如果未来还做展,格理特还得面临这个问题,怎么做得更好?实话说,现在还不知道。但确定的是,至少有两个事情,我们要做得更好。
一是我们要在免收参展费的基础上去甄选学校。我曾经觉得,要是全部学校都能来,我们排面多大啊。可是如果家长并不需要这个学校,对参展家长、对参展学校,都是一种时间上的损失。
我们仍旧免费,但大胆的甄选,以家长的需求为唯一评判,把家长需要的学校请到展会,全面宣传。家长的需求是流动的,每次展会的学校也可以是不同的,让双方都满意才有意义。
二是努力探索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
我们另一方面对家长免费,也强调自己没有商业属性。可如果家长需要的就是「优质的」解决方案呢?330展会的后半程讲座,是前新东方同事一个一个讲如何解决留学路上的标化考试问题。我观察了一下,200多组家长从6点半一直坐到8点,认真听完了4位老师关于托福、SAT/ACT和AP的分析讲解,拍照的频次甚至更多。
我走出演讲厅的时候,还有家长拉住我,王梅老师你们什么时候带孩子们去访校啊,我签证和钱都准备好了。所以,不解决家长的实际需求,也是不行的。但提供解决方案和服务的,也应该是因为格理特而选择信任的优秀的“小机构”。所以,仍旧是甄选,努力去解决格理特群里家长的需求。
还有一部分来330展会的家长,不知道格理特。一个爸爸说,自己是无意间刷到了我们的视频,就来看看,来了才觉得真好,但是没明白格理特是干啥的。
格理特是一个充满理想和野心的年轻教育科技公司,专注留学和国际教育领域。在这个领域,我们有很多爱和很多追求,也有很强的信心。
在择校业务上,我们不收费,用公众号上的文章、微信上的短视频和微信群为留学家庭服务。在中介业务上,我们从9年级开始接收学生,为孩子做量身定制的申请方案。在培训上,我们目前没有产品,但有一群我们信任的伙伴为大家提供解决方案。
最后,谢谢格理特家长们,是你们让我有了对下一次展会的期待。借用我自己演讲主题词:希望。是你们给了我希望。
加小冬梅微信,进格理特国际教育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