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适用人群提供阅读素材——
我在会展这个行业工作十来年,体会最深的就是:会展这个工作几乎人人都能干,但99%的人干不好。
为何?
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会展人做事往往不够精细,明明下了很大功夫,结果却因为一些细节饱受诟病。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会场布置。
忙活了一整天,咋一看,会场似乎已经可以使用了。但专业人士一看,桌签、水杯摆放得不够整齐划一,会议桌布还有皱褶,参会嘉宾脖子上悬挂的嘉宾证显得很廉价,就连地毯都不够干净。
等到会议正式开始,才又发现坐在中后排的参会者根本看不清演讲人的PPT;麦克风声音太小,临时调整,整个会场又发出刺耳的声响;有些领导杯子里早就没水了,也没人主动添加,还得让一个小员工悄悄摇手示意服务员快来……
左手天使,右手魔鬼。
魔鬼藏在细节中。
干会展,基本都在跟人打交道,要求敬业、专业,更要求胆大、心细;人的“感觉”,说来简单,实则不好掌控“火候”,一旦给人的感觉不好,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再者,想要展会效果好,工作不能太表面。
总结起来,无非两个核心点:一是招展工作做得太表面,二是观众组织(观众邀请)工作做得太表面。
很多会展主办机构正是这两个最关键的环节没做好,没做到位,没做扎实,所以导致展会效果和展会质量难以保障。
我为什么说很多会展主办机构的招展工作做得太表面?这是有深切体会的。
先说立项调研环节。
假如我让市场部做一个立项报告,他们极有可能会把别的模板拿过来,往上一套就完事。其实这么做危机极大,因为没有实实在在的调研,所有信息都来源于网络和想象。
真正的市场调研,一定要征询行业专家的意见、企业人士的意见,对行业充分摸底,最后才体现在字面上。但我发现很多项目的立项报告都做得很草率,所以进入项目运营阶段之后很容易出现问题。
再详细说说招展环节。
大部分销售都是刚拿到企业名单就匆忙上保单,再之后就挨个打电话、加微信、发资料,对企业缺乏基本了解,所以被拒的概率非常大。
真正优秀的销售,往往会把这些工作做得很扎实,力求做到一击即中、绝不空手而归。
他们习惯于在打电话之前先了解这家企业的参展情况、公司产品和联系人的基本信息,做到心里有数。如果你联系的这个人不是决策者,极有可能会事倍功半。
找出企业关心的、感兴趣的话题,会让销售更加顺畅。而对企业需求有更充分的了解,则有可能更快速地获取企业信任、建立长期愉快的合作关系。
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参展只是其中一个需求,只有对企业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推销出更多的产品,比如展位、广告和搭建,或其他,最终将一家小客户做成大客户。
在谈判的关键阶段,对大客户的登门拜访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像我们,就非常重视大客户拜访工作,因为提高大客户含金量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净利润。
同样,很多会展主办机构在观众组织环节做得毛毛躁躁、十分马虎,结果导致现场来的观众特别少,观众质量没有丝毫保障。
很多展会主办方在观众组织上的做法是大撒面、广撒网,撒完之后就不管了。
最常见的做法是:花点小钱发发新闻稿,用自己的公众号发发展会通知,向数以万计的所谓观众群发信息、邮件,盲目地打电话,发观众预登记的链接,也跟一些数字化技术服务公司合作,试图使观众产生“裂变”,最后再赠送点小礼品、午餐券,希望吸引更多观众。
在我看来,实际上这些工作都属于表面功夫,也属于我们主办方最基本的操作,距离真正能够产生效果,还差得很远。
我们的第一步做法是组织业务部门和观众组织部门一起研究,精准地找出观众、买家范围。
第二步才是细化观众、买家名录,逐个邀请。我们邀请的方法,除了上述的大撒面、广撒网做法之外,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坚持走出去,让观众组织部门的小朋友跑专业市场,跑重点企业,一家一家谈,一家一家落实——尽管我们在这方面花费很大,但我们认为值得。
第三步是媒体宣传工作应该紧密配合招展和邀观的节奏,有条不紊地进行。
即便到了即将开展的关键时刻,我们还在逐一跟重点采购商、买家、专业观众确认,您什么时候来?我们用什么大巴接送,有什么工作人员专程跟您对接,您来了之后我们怎么安排?
我们尽量把这些看起来很简单的工作分得很细,不让任何一个环节出错。
如果只是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就不管了,到最后肯定是没什么观众来到现场,即便来了,也难保质量。流于表面的工作,只会让一整年的销售、宣传和相关筹备工作功亏一篑。
——招展邀观问题如何破局——
展会行业首家大数据平台正式上线,
解决两块核心问题:
赋能销售团队,让招展更轻松,让市场更容易获得线索。赋能邀观团队,精准筛选行业观众,效率更高更准,让你赢在起跑线。
已合作500+会展行业主办、搭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