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职场干货的第13期。
品宣策略主要分为传播策略和内容策略。
01
分析思路
我采取“结果倒推过程”的方式进行策略分析。目的在于解决“如何让信息有效触达目标用户”,模块上分为内容策略(发什么)、媒介策略(发在哪)、周期策略(什么时候发)。
02
现有成果
本次展会内容矩阵涉及品牌名、独家冠名、AI能力、新品与方案、标杆案例、服务品质、展会邀约、线下引流等。
媒体涉及自媒体、全国媒体、协会媒体、地方媒体、新闻资讯、IT科技这几大类;媒体投放12家、发布条数24条。其中,稿件类15条、视频类7条,其余形式若干条。
从发布时间上看,展前每周保持内容发布,并在倒数一周时冲刺造势;展会期间保持高频发布,推动目标群体向线下展位参观体验,实现线上-线下闭环联动。
03
内容策略
此次策略可总结为两点:从内容上,分为“AI+教育”政策热点,激发用户兴趣;用户案例+售后服务,增强品牌信任度。从形式上,分为多样化形式交替发布,唤醒用户关注;线上曝光、线下体验,实现体验整合/闭环。
NO.1
To B内容矩阵建设思路
(1)内容
“卖什么”(基础)
产品方案类:技术、能力、新品/终端、平台、应用场景、运营服务
“我很强”(客观事实)
企业实力类:数据(市占率/研发人员数量/专利数)、资质证明、奖项荣誉、特殊身份(国企/上市公司/行业标准制定者)、售后服务
“别人说我很强”(口碑)
第三方背书类:媒体采访、专家演讲、用户案例、政府站台
“用户直接体验”(现场展示)
优势卖点、问题答疑、行业趋势洞察、专家分享、效果展示等
(2)形式
线上:视频、推文、海报、长图、照片直播、云直播、H5、网页banner、会刊广告
线下:户外广告、手提袋、参展商证等
将message进行灵活组合,将其装入不同的形式包即可,需考虑不同的形式对内容的要求不同,要做好线上和线下内容的互补,此处不做展开。
以上内容结合自身目的、资源出发,从重到轻进行排列、执行、效果跟踪,为下一次积累经验。
04
传播策略
本次传播在基础传播动作上,叠加了PR、户外广告、付费媒体,基本实现线上线下全媒体覆盖,策略上“单点聚焦锚定信息(内容)、广覆盖造声量(渠道)、高密度强频次发布(传播时机)、重点抓好展馆IP”的特点。
NO.1
线上媒介
从媒介层面,以自媒体为官方发布口,区域媒体和协会媒体为主要抓手,在这两部分投入较多,原因在于作为区域传统媒体和主办方,其本身的媒体背书作用较强。但所有媒介投放都缺乏数据反馈,很难追踪投入产出比。
建议:可考虑效果追踪指标有官网点击量、公众号增粉数、完播率、微信指数、搜索指数、展会人次、线索留资数。
NO.2
线下媒介
在线下广告中,户外有幕墙、衍架、吊旗,室内有地贴、吊旗与柱体广告等,执行坑点在于设计效果是否显著、信息元素是否直接等特点;特殊形式的广告载体,在踩点时需要格外留意,并对内做好信息同步。
建议:线上媒介投放不走量,以质为主,争取第三方权威媒体背书;线下广告精准覆盖全部入馆观众,即使成本高,但依旧极具性价比,结合预算投入。
建议:展前预热最重要的是销售邀约、产品物料,发布以自媒体平台为主;展中传播以新品发布、展位体验、媒体造势为主,涉及线上线下全覆盖;展后做好销售转化、客户反馈、市场调研。
NO.3
展馆IP
展馆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IP。其选址位置、内容陈列、空间设计、人流动线、广告材质选取等,均潜移默化影响用户对于品牌的认知。这次展会感觉整体都有点呆板、沉闷,不够有科技感和未来感。这不仅与选用材质有关,也与空间设计、视觉风格、审美能力挂钩。
建议:进一步补充展位设计相关知识,线下参与不同类型展会,开拓眼界。
05
吐槽和感受
后续,我认为总项目统筹组除了考虑项目推进的事务性工作外,更应该携手内容创意组、销售负责人、产品研发部进行展会主题、视觉方案、内容方案、销售拓客方案的讨论。现阶段由我们部门牵头,或许现实中这些在领导层有沟通,但执行层我感受到的是彼此间信息的割裂,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每年总结都会认为今年和去年没有区别的原因。
从去年到今年,一直希望能够有所突破,有新的收获。但想明白上面那段话后,我意识到事情的成效好与坏并非完全与个人能力或创意相关,而是身处于该结构中视野、资源、方向性的东西往往是被限制的。很多事情也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想做好就能做好,更需要参与项目中的各个相关方能为了同一个目标、有干劲、有自我改变的开放性、包容性,“众人齐心泰山可移”对团队、组织的影响渗透于细枝末节中,见之于成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