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1 日,举办了全球机床行业的“风向标”展会——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简称机床展),该展会在北京市顺义区进行。首都国际会展中心首次满馆使用此次展会,由首都国际会展中心和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双馆联动来提供保障。总展览面积为 31 万平方米,不但创造了国际机床展历届规模的最高纪录,而且还是北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展会。
4 月 21 日,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在北京市顺义区举行。这是由主办方提供的图片。
汇集全球2400余家展商
中国国际机床展是全球四大机床展之一,它在国内的知名度极高,影响力极为广泛,是国内最为知名的机床专业展览会。同时,它也是近十年来全球规模最大的机床工具专业盛会。
本届展会的规模比上届扩大了一倍多。它汇聚了来自 31 个国家和地区的 2400 余家企业。这些企业中,有世界 500 强以及行业前百的领军企业。主办方旗下的 11 个分会组团参加了展览。工具展团组织了 190 余家领军企业。其余 10 个分会携带着 300 余家行业重点企业汇聚在了一起。其他 10 个国家和地区的机床协会及贸促机构也组团参展。
此次展会的参展面积达到了 31 万平方米,在北京市的展会历史中,它的规模是最大的。这一信息由主办方提供。
本届展会延续了一种方式,即国家展团与展品分类相结合,境内外展区交叉分布。展品涵盖了全产业链,包含精密加工中心、特种机床、核心零部件、刀具、测量仪器等。同期,主办方组织了近 10 场专题活动,并且还有来自 50 多家展商的 100 多场技术交流讲座。这些活动共同探讨行业发展趋势,预计将接待 20 万专业观众。
双馆全面开放17个室内展厅
展会的主题是“融合创新 数智未来”。人工智能(AI)等前沿技术与传统机床深度融合的最新成果将被展示,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新一代机床产品也将得到充分展示。
记者在场馆内目睹,来自全球各地的优秀企业展开同台较量,展台上呈现出一场场精彩的“工业秀”。在首都国际会展中心的 B4 馆,广东今科机床携 8 台设备参与展览,其展览面积为 300 平方米。一台五轴铣车磨复合机床位于展台显眼处。该公司总经理邝锦富介绍说,这款机床主要面向高端制造领域,可用于加工飞机、船舶、汽车等关键零部件。原本一个零部件需要经过车床、铣床、磨床、齿轮机等多道工序,而复合车床的优势在于一台机床就能全部完成,能够很好地解放劳动力,这是未来的一个趋势。邝锦富称,他们公司参与了上一届的机床展。该展台面积仅有 18 平方米,当时只带去了部分材料。而今年,展台扩展到了 300 平方米,公司的明星产品也都被带到了展会现场。
本次展会有 7 个展区,其中有四个是国际展区,这些国际展区吸引了全球头部机床企业前来参展。新京报记者陈琳进行了拍摄。
今天一开展,就有许多客户前来洽谈。有的客户已经谈到了合作金额,这让我们收获颇丰。参加这次展会,我有两个感受。其一,我们背靠中国这个制造大国,才有得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其二,展会的影响力非常巨大。在本次展会之前,已经有很多国外的贸易商表示要前来参会,我们也做好了洽谈的准备。邝锦富说。
“场馆服务”升级“城市服务”
首都国际会展中心与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相邻而建,它从今年 2 月 21 日开始投入运营。这两个场馆的室内展馆面积加起来超过了 30 万平方米,在全国展览集群中排到了第五位。
本届机床展是首都国际会展中心首个将所有展馆都使用的展会。首都会展集团总经理郑忠链进行介绍,此次两个展馆全面开放了 17 个室内展厅,有效地把机床展长期存在的场地不足问题缓解了。两大会展场馆相互联动且满馆投入进行保障,这标志着北京会展设施的承载能力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为未来的超大型展会提供了可以复制的运营模式。
展馆内人头攒动。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
这样超大体量的展会,对于场馆服务以及城市服务而言,都是一次重大的考验。顺义区商务局的党组成员、会展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李颖表明,这次展会构建了顺义区、主办方、场馆这三级的服务保障机制,在服务体验方面达成了诸多的提升与改进。比如,场馆借助数字化渠道对传统服务流程进行了优化。在展会开展之前,通过小程序能够实现证件的预审和制作。针对展会期间巨大的人流量所带来的餐饮需求,场馆与多家餐饮商户进行了联合,每天的供餐量能够达到 3 万人次,从而满足了不同客群的用餐需求。顺义区也与场馆相互联动,通过规范路牌、修整道路以及补植花卉等一系列举措,将“场馆服务”提升为“城市服务”,营造出了一流的会展生态环境。
两大场馆联动,弥补了北京会展业空间不足的缺口
近年来,北京的会展业一直保持着火热的态势。那么,其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李颖指出,北京对会展业的发展极为重视,在近几年中连续颁布了相关的政策,并且制定了举办展会和会议的便利措施。这些举措使得北京会展业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得以扩大,同时在京城举办展会和会议的吸引力也在持续增强。此前北京的场馆供给量存在限制。过去北京最大的场馆是新国展一期(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其展览面积为 10 万平方米。这对于北京要建设大型会展城市的目标而言还有差距。首都国际会展中心投入运行,这是北京会展基础设施的又一次重大升级。双馆联动后,室内展览面积能够达到 31 万平方米,从硬件设施方面能够与北京先进会展城市的标签相匹配。
展台上演工业秀。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
一方面,软件环境在不断地提升。当下,北京的会展设施已迈入 4.0 标准的阶段,能够给各方举办展览给予优良的场所。与此同时,北京正在加速构建国际会展目的地。顺义区是北京建设国际会展之都的主阵地,它出台了全市首个会展产业扶持政策。还制定了大型展览、展销活动“一件事”流程图,建立了场馆常态化保障专班以及三级属地展会服务保障机制,为大家提供了高效的政务服务。未来,顺义区会持续推动两场馆的资源整合与深度联动,努力吸引更多高能级、高水平的国际活动在新国展举行。
郑忠链称,北京市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高端产业要素得以聚集。然而,在会展行业中,以往较为重视会议形式,存在展览空间不足的问题,属于典型的“会强展弱”情况。过去,全球大型的展览,尤其是展览面积约 20 万平方米的展览,在北京难以找到合适的会展空间。随着首都国际会展中心投入使用,如今北京市能够承接 30 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展览活动。全世界所有的大型展览活动,加上室外面积,都可以在北京举办。并且,北京陆续出台了会展业支持政策,这让我们越发感觉到,北京市的会展业正在迎来一波新的发展爆发期。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张磊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