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冀川 石柳
4 月 10 日,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25)在北京拉开帷幕。在此次展览会上,众多参展企业都展示了在储能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与创新应用。有先进的电池产品被展示出来,还有高效的飞轮储能技术。同时,智能的储能管理系统以及多元化的储能应用场景也都得以展示。这些无一不展现出储能产业的蓬勃生机和无限潜力。
我们在 ESIE2025 这个场合发布了《BM2T 电池管理技术白皮书》,这带来了全新的思路,我们期望能够打破传统的那种粗放式的电池管理方式。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储能事业部的首席技术专家周俭节对《证券日报》的记者表示,电池和储能系统是不一样的,只有真正懂得电池、把电池管理好、把电池用好,才能够让储能变得更安全、更高效、更长寿。
“双碳”目标引领之下,我国储能产业作为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迎来快速增长态势。储能技术凭借其独特优势且发展飞速,助力新型电力系统稳步向前推进,能为我国能源转型与绿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政策密集出台
加强行业自律与整体规划
当前,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正在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大规模接入电网,同时电力需求持续增长。传统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在这个关键节点上,储能技术凭借自身的优势以及快速发展的态势,正成为解决电力系统诸多问题的关键支撑力量。
在电力出现过剩的情况时,储能技术可以像勤劳的小蜜蜂那般,把多余的能量储存起来。当电力处于短缺状态时,它又能够快速地释放能量,给电力系统补充能量,以此来有效地平衡电力的供需关系,并且能大幅度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在 ESIE2025“储能+”解决方案馆,西安为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解决方案部部长陈志远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道: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技术作用凸显;它能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与利用;可大幅减少弃风、弃光等现象的发生;还能够为电网提供调频、调压等辅助服务;进而提升电网的运行效率。
近年来,储能技术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展,并且商业化应用也在逐渐走向成熟并落地。今年,又迎来了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的情况。在今年 2 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个部门联合印发了《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这为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今年 1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此通知明确,不能把配置储能当作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这份文件的发布,也就意味着曾备受争议的“新能源强制配储”已经宣告结束。
国能日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副总裁韩敬涛在展会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新能源强制配储”已经结束。这一结束打破了以往储能配置与新能源项目审批之间的捆绑关系,从而为新能源项目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灵活性。这一政策调整,能让新能源项目依据自身需求与实际情况,更自主地选择是否配置储能设施,进而降低投资成本,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政策引导之下,新型储能制造业会加快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使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得以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市场竞争力增强。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CESA)产业数据库进行了不完全统计。2025 年 2 月份发布了储能相关政策。共 58 项。这些政策涉及财政金融等多个领域。还涉及参与电力市场等领域。也涉及新能源配储等领域。以及储充设施等领域。
政策密集发布,近年来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不断创新高,行业呈现出繁荣景象。然而,繁荣的背后隐忧尚存,比如储能企业面临产能扩张速度过快的问题,价格战十分激烈,盈利也存在困难等。在储能技术创新以及商业化开拓的道路上,行业需要更加自律,也需要进行整体规划。
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会员部的主管司培元向《证券日报》记者表明,在储能技术创新以及商业化开拓的进程当中,企业需要强化自身的管理,对产能扩张速度进行合理的把控,以防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我国在储能技术的研发领域获得了一些成果,然而在储能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等关键的性能指标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地提升。储能市场在商业化开拓方面,其需求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需要进一步去进行探索以及创新。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探寻转型与突围之路
近年来,我国能源供需形势有了显著的变化,同时电源结构也进行了深刻的调整。过去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火电装机,其占总发电装机的比重在逐年稳步降低。与此同时,新能源装机的总量增长十分迅速,逐渐与火电的规模相当,形成了两者并驾齐驱的局面。在这样的能源转型背景之下,储能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从储能和动力电池上市公司的财报以及相关研究报告里,能够洞察到行业的发展动态。头部企业一方面积极地对储能技术进行布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期望在电池能量密度、充放电效率、循环寿命等关键指标上取得质的飞跃。另一方面,储能领域的市场份额在逐步扩大,这吸引了众多企业纷纷进入该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储能装机规模屡创新高,然而很多储能电站并未得到充分利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4 年度电化学储能电站行业统计数据》表明,2024 年新能源配储整体运行平均利用率指数提升到了 32%。但此指数仍远低于电网侧储能的 52%。这说明了新能源配储电站的利用率需要提高。
此外,储能行业的竞争日益白热化。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跌,储能电芯价格也不断下降。部分头部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已开始推动锂电池生产环节极限降本并进一步降价,通过深化对非生产性物料的管理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此背景之下,参加 ESIE2025 的企业纷纷展现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且都在努力尝试在这场竞争中突破出来。
周俭节称,储能行业得尽快让无序低价竞争的局面得以扭转,要以安全、高效、电网友好作为核心来进行价值竞争,并且需强化储能的规范化建设。阳光电源正在与行业相关机构携手合作,一同推动产品标准、测试规范、项目实施以及并网验收等流程走向规范化。储能企业需要拥抱市场化改革。取消强制配储之后,储能需求从由政策驱动转变为价值驱动。企业必须关注电力现货市场交易策略的优化,并且提升软件配套能力。
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工程师兼锐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刘志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储能行业需要积极对政策变化作出回应,要全力去支持新能源全部进入电力市场。我们凭借在新能源行业多年积累的产品和运营经验,在风储一体化领域展开深度的技术探索以及产品开发工作,通过优化联合调度来提升交易收益。进入自主配储时代后,我们在新型储能电池等领域积极展开探索,目的是更好地契合电网需求,同时降低储能度电成本。
深圳英飞源技术有限公司的战略营销高级总监鲁力向《证券日报》记者进行介绍。他表示,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在 10%以上。公司一直对数字能源的底层核心技术以及应用层技术进行持续研究。同时,也在持续深入挖掘电能变换的核心技术体系,以此来筑牢技术的“护城河”。
在此次 ESIE2025 的系列展览活动与论坛研讨盛会上,多位储能业内人士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未来要持续推动储能市场化进程,一方面可以借助软硬件协同集成的方式,另一方面要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同时还要拓宽现货市场价格波动区间等策略,以此来深度挖掘储能项目的盈利空间,让企业在自主配置储能的时代浪潮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