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年,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博会)在深圳诞生,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历经二十年的努力耕耘,文博会亲眼目睹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大幅增长,促使文化产业占 GDP 的比重持续上升。每年,全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地区的企业和机构有数千家。它们跨越山海,齐聚鹏城。这些企业和机构为推动文化产业迭代升级注入了澎湃动能,也为筑牢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根基提供了强劲支撑。
助力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第二十一届文博会在 5 月 22 日开始。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地区预计会第 16 次做到全部参展。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家机构企业一同奔赴文博的约定。
文博会起到了引领和带动的作用,使得各地文化产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其中深圳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外亮眼。深圳是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之一,在 2003 年率先在全国提出“文化立市”战略,并且出台了国内第一个文化产业促进条例,构建起了市、区两级专项资金支持体系,打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组合拳。
深圳市统计局数据表明,首届文博会举办之际,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在 GDP 中所占比例不到 3%。首届文博会举办后的 20 年间,深圳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其年均增速在 15%以上,2004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 163 亿元,到 2023 年增长至 2750 亿元,增长了近 17 倍。该产业占全市 GDP 的比重从 4%左右逐步提升至 8%左右,支柱性产业的地位持续得以巩固。大众熟知的华强方特集团是以文博会为起点,把《熊出没》IP 培育成了在全球都知名的文化符号,并且完成了从主题公园到数字内容的产业链布局。
文博会的辐射效应重塑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产业格局。2023 年,广东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收达到 2.25 万亿元。此营收占全国比重超过 1/6,即 17.36%。并且,文化产业规模总量连续 20 年在全国位居第一。广东全省拥有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 1.08 万家,且这 1.08 万家企业占全国的 1/7。同时,广东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额约占全国的 2/5。在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文博会一直以来推动文化产品交流以及拓展市场所积累的成果。
2004 年开始创办后,文博会的展会规模在不断攀升,观众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国际化程度持续提高,交易额不断上升。同时,其国际化水平稳步提升,市场化水平逐步提高,专业化水平稳步推进,数字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2025 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通过办好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和深圳文博会,让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一直稳居全国首位。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对文博会抱有新的期待。其期待在 2025 年能够持续提升文博会的品牌影响力。
在拥抱创新中引领文化产业律动
文博会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全国乃至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风向标,能引领方向;是探索器,可深入探寻;是推进器,能推动前进;是加速器,可加快速度。它见证着文化与产业的“双向奔赴”,也折射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和新可能。
文博会在展览形态方面,最初是以传统工艺美术为主进行展示,如今则形成了数字文化、文旅融合、非遗活化等丰富的展区,其内容结构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升级轨迹十分契合。2020 年之后,文博会加快了数字化转型的步伐,率先开创了“云上文博会”的模式,使得线上线下能够双轨并行。文博会在产业变革方面持续引领着转型升级的方向。在数字文化馆内,4K/8K 超高清技术亮相了,区块链版权保护技术也亮相了,AIGC 内容生产技术同样亮相了,这些技术集中展示着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前沿趋势。
去年文博会期间,江苏省内有一批文化企业的示范性和引领性项目纷纷展示出来,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走进江苏馆,能看到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小桥流水以及粉墙黛瓦,这彰显了人文与经济相互交融、共同生存的美好景象。在馆内,汇聚了全省 30 家优秀文化企业,它们集中展示了江苏在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以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的新成果。山东展区以“好品山东 黄河大集”作为主题,组织了 150 家企业以及 2000 余种产品参与展览。这些参展产品中,有在全国乃至世界排名第一的超级单品,也有冠军品牌,像曹县汉服、临沂柳编、淄博陶琉等。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的“新势力”在这里集中进行展示,从多个维度展现了山东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
站在第二十一届的新起点上,文博会已经突破了传统展会的边界,并且主动地肩负起了新时代所赋予的文化使命。文博会通过举办全球文化产业招商大会等丰富的配套活动,逐渐形成了“展会+论坛+交易”的立体模式。它打造了一个多元载体,这个载体兼具政策发布高地、智库研究矩阵、产融对接平台等功能。它深度重构了文化产业生态系统,全方位展现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成果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