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天,各地的农机展会开始依次召开。许多企业反映,尽管每年展会的人员有变动,实际上人数是在逐渐减少的,这是否意味着农机市场的萧条呢?在我看来,不能如此简单地进行换算。很多地方性的农机展会人数越来越少,恰恰是农机市场进化的表现。
第一,购机群体呈现减少的大趋势,且这一趋势不可逆转。实际上,大型农业机械在历史上的使用群体数量就不多。结束集体农业后,大型农业机械的数量遭遇了重大挫折。过了一段时间,小型农业机械的数量急剧增加,这明显是分田到户政策所带来的作用。最为典型的是小四轮拖拉机,它承担了大量的田间运输工作。其后的小麦联合收割机不再是家家户户购买,而是跨区作业、收费服务的商业模式开始显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后,购机群体的数量持续增长,农业机械化得以加速推进。当前的状况是,大型、高效的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进一步深化,替代了过密化的中小型农机购买模式。农业从业人员出现进一步的分化情况,种植群体和购机群体不断变得独立,出现了“种(地)养(机器)”相分离的现象。其中,过密化的一个数据表现为,我国田间作业亩均动力是美国的 5 至 6 倍,这是一项在长期中容易被忽视的对比。
第二,农机购置群体成为农业领域的中产阶级。随着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进一步发展,农机手的概念逐渐从农机的所有者转变为提供驾驶服务。之前是种地的人不购买农机,而现在是购买农机的人却不开农机。在终端经营农机服务的散户不断退出的同时,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专业性也在日益提升。大型农业机械的配置需要一定的资金,这不是散户能够在短期内积累起来并实现的。可以说,农机在一定程度上像是有钱人的玩具。而所谓的中产阶级,不仅仅意味着拥有钱财,更关键的是知识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当前,农机社会化服务不再是当初小麦机跨区作业的那种简单模式了。它逐渐与农业技术相融合,成为现代农业生产方案的提供者,同时也是具体田间生产的实施者。笔者将其称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扮演着委托代理人的角色,有的有地却不种地,而种地的则很专业,也就是所谓的“职业代替祖传”。职业者是有一定要求的。
当前,农业无人化的说法很热门,似乎马上就要实现了。实际上首先要做到的是少人化,即由更少的人来进行农业生产,这些人要更加专业,从而能够种植更多的土地。少人化其实也就是少机化,用更少的农机去负责更多的地块,这就是所谓的集约化。同时还需要注意,农机产品的进步应该从提高耐用性方面入手,只有让农机价值不菲且能够长期使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做到“钱尽其用”。新陈代谢太快属于一种很大的重复建设,这确实是一种浪费。产品的耐用性得以提高,这也是存量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般来说,地方性的展会不需要那么多的人。只要有购买力就可以了。人虽然多,但是只看不买,这并没有实际的作用。
诸君觉得怎么样呢?欢迎大家进行交流合作。(作者的微信是 328894044,添加时请备注姓名和单位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