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适用人群提供阅读素材——
前几天有一篇文章出来后,引发了极大的关注。一位在业内工作的人士写信道:“四大展会应该把消博会放进去。原因有两个:其一,在消博会的官方介绍里能体现出它是四大国家级展会之一;其二,从展览会和会议的角度来看,二者的差别比较大,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会议属性更为突出,将其放在四大展览会中,与其他三个明显不同。”去年国庆节期间,主题花坛中的四大展会包含了消博会。
这位业内朋友很有见识,她对中国会展业的形势和格局很清楚。她所说的都很有道理。所以今日要做一个更正,中国四大政府展会应该是广交会、进博会、消博会、服贸会。这四个展会都是国家级重点政府展会,且以展览为主,在规格、规模和影响力方面,都堪称是中国四大政府展会。
广交会
进博会
服贸会
消博会
业内朋友的这段话给了我很大启示,触发了我对于中国会展业如何长期做好发展规划的思考。我一直以来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而这段话让我有了更深入的感悟。
要先亮出一个核心观点,首先就是把展览和会议分开(进行统计和规划),这样或许更有利于中国会展业的长远发展。
严格来说,若论广义的会展范畴,实在是非常大。即便只是狭义的会展,即会议加上展览,将它们放在同一个箩筐里,也是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它们既存在共同之处,又有着很大的差异。
欧美很多会展业发达国家长期以来一直分别对展览业和会议业进行统计和规划。因为不同城市有着不同的特点与优势,所以应当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来开展工作,而不应强迫去做难以做到的事情。
有些城市适合发展会议业,却可能不适合发展展览业;有些城市适合发展展览业,却可能不适合发展会议业;还有些城市相较于会议和展览,更适合发展体育赛事。
此外,规模较大且专业化程度高的会议和展览是有区分的。例如,行业或专业会议与其他综合性会议存在很大的差别。
这种做法是分开进行规划和统计的。这种分开规划和统计的方式,对于会展业的长远发展是能够起到作用的,并且这种作用是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个人认为,相较于欧美会展业发达国家,中国在数据统计方面仍较为模糊(此点另有文章详述),缺少详细的分析与规划,这对会展业的长远发展不利。所以今日我提出一个话题供大家探讨:借鉴欧美发达会展国家的做法,把会议业和展览业分开,是否更有利于中国会展业的长远发展?
我是这样考虑的:
首先,把会议业和展览业分开,这样有助于精准地把握不同城市的特点以及市场需求。不同城市所具备的资源以及经济实力各不相同,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潜能。通过将会议业和展览业分开来进行统计,能够对各城市的实际状况进行细致的分析,进而能够更准确地进行市场规划以及资源配置。我觉得首都北京应当更着重于发展国际会议业,把展览更多地安排到相邻的天津地区以及河北区域和雄安新区。生态环境优良的大都市通常适合举办高规格、高水平的会议,像三亚、厦门、苏州、杭州、成都、青岛和大连。具备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的城市更适合发展展览,像珠三角的很多城市以及长三角的很多城市,它们的产业相对集中。所以,把会议业和展览业分开统计和规划,有利于充分发挥各个城市的特点与优势,进而推动中国会展业的多元发展。
其次,将会议业和展览业分开统计有利于提升专业性和竞争力。会议是一个领域,展览是另一个领域,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需求和目标。倘若混合统计,就很难对这两者进行专业且细致的分析与解读。然而,通过分开统计和规划,能够深入了解这两个领域的具体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各自的专业性和竞争力。会议业能够更好地满足专业学术交流以及商务洽谈等方面的需求。展览业可以更加专心于产品展示和市场推广等方面。这种专业性的增强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参会者与参展商,并且能够提升中国会展业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
最后,把会议业和展览业分开统计,能提升数据的精确性与实用性,对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和优化管理很重要。分开统计后,政府能更精准地知晓会议和展览的规模、举办次数以及参与人数等具体数据,这能为政策制定提供更准确的依据。统计数据具有精确性,这有助于企业和机构。企业和机构能够借此更准确地评估自身的发展情况,也能更准确地评估自身的市场地位。进而可以调整策略,提高经营效益。
当然,我所说的“分开”,不是在项目策划以及管理运营方面,而是在统计和规划方面。我们业内人士常常说会展不分家,实际上只是在强调会议和展览的融合性。然而,我始终认为如果进行拆分,将会更有利于中国会展业的长远发展。
到底如何进行拆分呢?将“以会带展”归为会议是否合适呢?把“以展带会”归为展览是否恰当呢?这些都是专家们需要考虑的事情。我对中国专家具备这样的能力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