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参加展会是重要的市场营销和商业拓展手段,主要原因包括:
一、核心商业价值
1. 精准触达目标客户,不谈其他直接对接目标客户。
集中接触行业上下游的买家、代理商以及私域分销等目标群体,这样做既高效又便捷且快速。当角色发生转变面临问题时,能够迅速予以解决,从而达到快速签单的目的。
展会现场的成交转化率约为 35%,能够吸引到高意向客户。
二:品牌立体化展示
1 通过场景化展台设计(如智能家居展的沉浸式体验区)
2: 实物演示+技术讲解增强产品感知度
3:获得媒体深度报道(大型展会日均曝光量可达数万人次)
三:战略级获益
1:市场情报获取
2:分析竞品技术路线(如电子展上拆解新品参数)
3: 掌握行业政策风向(政府/协会常在展会发布产业规划)
4:收集消费者痛点反馈(现场问卷+访谈结合)
四:商业网络构建
1:维护现有客户关系(约35%参展商借此深化合作)
2: 拓展新合作伙伴(如跨境电商展促成物流服务商签约)
3: 加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现场可完成入会流程)
五:创新赋能
1:技术验证场景
2: 测试新产品市场反应(如医疗设备展的真人试用)
3:获取早期用户数据(智能硬件展区常见体验反馈表)
4:与科研机构建立联系(高校技术转移专区对接)
六:人才招募窗口
展示企业文化以吸引技术人才。许多配方是在现场获得的,其具体获取方式难以言传,尤其对于参加展会的年长者,绝不能忽视。
2:接触行业精英(闭门论坛参会者多为高管层)
七:风险控制考量
2. 需跟踪后续 3 个月的客户转化情况。
数字化升级方面,采用了 VR 看展以及直播引流的方式。在疫情之后,线上同步观展的比例提升到了 40%。
合规准备方面,需要提前对展品专利进行审核,以避免在现场出现侵权纠纷;同时要准备好数据安全方案,例如防止客户信息被泄露。
八:行业数据参考
《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显示,企业参展之后,平均获取的有效客户线索量提升了 300%。
2:科技类展会参会者决策周期缩短45%(相比传统营销渠道)
展会的投入产出比达到 1:6.8。持续参展的企业能更显著地体现出这一效果。不能仅通过参会一次就对这个展会进行完全的评价。尤其是那些连续举办超过 8 年的展会。
九:定位产品类别和企业发展规划
每个行业存在大型展会和地方性展会这两种类型。企业应当依据自身的定位来决定参加哪种展会最为合适,切不可盲目地选择大型展会。
大型展会的参展企业大多为大型企业,或者是出于新型做品牌战略发展需求的企业。这些企业的渠道已然十分成熟,几乎无需再进行拓展。它们参会的目的在于实现品牌化,获取信息,以及参加各种论坛等活动,以进行行业交流。
中小型企业依据每年的发展规划来挑选展会。小型企业不应参加国家级的大型展会。小型微型企业参展的目的是拓展客户,寻找经销商和代理商等。
量化企业活动预算,将现有的资金投入到急需开拓的市场中。在参会时,必须考量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来选择展会类型。在初创期,要侧重于产品的曝光;到了成长期,需注重渠道的拓展;而到了成熟期,重点则在于品牌的升级。并且要同时留意选择垂直领域的专业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