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24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拉开帷幕。华东理工大学今年共有14项科创成果参展,涵盖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与新能源、工业自动化、石油化工等多个领域,获《中国新闻网》《科学网》等多家媒体报道关注。
期间,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惠虎教授领衔的“高安全性承压设备超压保护装置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一举斩获CIIF创新引领奖,生物工程学院赵黎明教授领衔的“氨基葡萄糖全生物法高效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高校展区创新金奖。华理连续17次获得高校展区优秀组织奖,上海华理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王坚老师获评高校展区先进个人奖。
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简称“中国工博会”或“工博会”)是我国以中国冠名的、历史最长的国家级工业展会,自1999年创办以来,每年秋季在上海举办,是国内展览规模最大、参展企业最多、展示领域最广、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工业展会之一。本届工博会共有75所国内外高校携615项科技创新成果亮相高校展区。
本次大会了“CIIF智能制造奖”“CIIF创新引领奖”等7个专业奖项,“CIIF生物制造专题奖”1个专题奖,各专业奖项授奖数不超过10项(含10项)。
部分参展项目如下:
承压设备的安全守卫者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惠虎教授团队“高安全性承压设备超压保护装置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提出了基于系统安全理念的超压泄放装置设置准则,研发了快速响应、升压速率可调的大流量超压泄放装置试验平台,打破了国外垄断,近3年产生经济效益6.2亿元,被列入2021年度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清单,参与制修订国家法规及标准13项,促进了行业的创新转型升级。
“浴火而生”的纳米材料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胡彦杰教授领衔团队专攻的“功能纳米材料的火焰燃烧合成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目前已经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他们的研发工艺,生产出的二氧化钛功能纳米材料,可以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功能添加剂,有效改善锂电池的离子电导率和循环稳定性。目前拥有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2项,主持制定纳米粉体材料企业标准3项,参与制定行业团体标准2项,在功能纳米材料的燃烧合成及其应用领域,形成了保护关键技术的核心专利群。
水泥生产过程智能优化调控系统解决方案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钟伟民教授团队经过数年攻关,研发了水泥生产智能优化控制系统,集成运行信息智能感知等核心技术,通过深度融合过程机理与大数据技术,持续获得粉磨与烧成过程最优控制参数,保持水泥生产连续、稳定地运行,使生产流程操作自动化,助力水泥企业打造“智能工厂”。
全流程创新助力汽油品质升级
作为汽油品质升级的重点,如何在汽油生产过程中降低“含硫量”,提升“含绿量”?碳四硫酸烷基化就是实现这一途径的关键过程之一。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白志山教授领衔的项目“面向硫酸烷基化的干式分离成套技术装备”,通过理论研发、设备开发、工艺革新的全流程创新,为碳四硫酸烷基化注入“绿色能量”。
据白志山教授介绍,40万吨/年硫酸烷基化装置每年可节省15%的强碱液1680吨,减少含盐废水排放12.6万吨,实现污水零排放,大大降低下游污水处理厂的负担和操作人员劳动强度。
截至目前,该项目成果已推广应用到全国12个省市的23个化工项目中。该项目已授权中外发明专利21件,入选了国家发改委《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并获得2024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今年3月,白志山教授因联合中国石化开发成功国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硫酸烷基化工艺,打破国外垄断等成就而获得2023年度“青山科技奖”。
上海石化40万吨/年硫酸烷基化干式分离装置
除了这些,还有翻山越岭的智慧农机,让秸秆变废为宝的创新技术等一项项“硬核”技术、科研成果亮相此次工博会,充分展现了华理人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担当作为。
一直以来,华理坚持“顶天立地”科技发展战略,强化有组织科研。2023年牵头立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6项,首次获得重大项目和仪器专项;科研经费到款同比增长超20%……
未来,华东理工大学将继续突出创新驱动,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推动更多高质量科研成果涌现,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