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相遇时,江西所打出的“组合拳”能够持续多久呢?发放补贴、举办展会以及开展旅游等这些举措,真的能够撬动老百姓的钱包吗?
2025 年开始的时候,江西为了刺激消费推出了低价政策,然而质疑的声音也随之出现了。江西的消费提振行动并不是没有目标的。在 2024 年的年末。
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呈现放缓的态势,传统零售业遭受到电商较为明显的冲击。基于此,省政府联合了商务部门、文旅部门等多个部门,迅速出台了《江西省提振消费行动方案》。
核心包含“政策输血+市场造血”。其一,借助家电以旧换新补贴(单笔最高可补贴 2000 元)以及发放消费券等方式直接给予利益;其二,构建“低空旅游”“非遗市集”等新的场景。
尝试通过提升体验感来推动消费。这到底是“新瓶装旧酒”还是真正的创新呢?政策落实之后,争议主要集中在“有效性”方面。就像南昌的某家商场推出的“畲族服饰快闪店”那样。
吸引了年轻人前来打卡,然而人均消费还不到 50 元;景德镇的陶瓷通过直播带货,销量出现了大幅上涨,但却被网友们吐槽是“低价促销,降低了非遗的身价”。
经济学家提出了更尖锐的批评:“补贴在短期内能够起到‘止痛’的作用,然而,如果居民的收入增速无法跟上,那么消费的热情最终将会退去。”并且进行了横向对比:浙江的“文化 IP”打法。
浙江与江西同属中部地区,在 2023 年就以“宋韵文化”作为核心,把文旅消费和 IP 衍生品进行了绑定。杭州清河坊街区借助沉浸式戏剧。
限定文创等方面,以实现二次消费占比超过 60%。再看江西,尽管拥有修水贡砚、客家山歌等非遗资源,然而整合程度不够,部分景区依然依赖门票经济。
截至 3 月底时,江西全省的消费券核销率达到了 82%。在五一假期,旅游预订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 35%,这些数据看起来是很亮眼的。然而,基层执行方面的问题开始显现出来:有一个县被揭露其消费券遭到了黄牛的倒卖。
家电补贴的流程较为繁琐,导致部分农户选择放弃申领。鉴于此,省商务厅出台了“黑名单”制度来进行补救。这场消费振兴行动,从本质上来说,是对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一种考验。
当“撒钱”式的刺激达到了极限,江西是否能够探索出一种可以持续的消费生态呢?答案或许隐藏在两个细节之中。修水砚雕的传承人王令的工坊,正在进行尝试。
南昌某社区推出的“共享厨房”,采用定制砚台的方式并结合线上教学模式。邻里消费重回烟火气的真正引擎,或许不在政策文件中,而是在市井生活里。
逛展会如果只是为了领取免费礼品,那么这样的繁荣能否持续到下一季度呢?这个问题被抛给了每一位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