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嘲笑老年人喜欢凑热闹去领鸡蛋了。因为现在已经出现了属于年轻人的“领鸡蛋”这种情况。
送米面粮油的活动能够吸引老年人,就像把老年人钓成翘嘴一样;而送冰箱贴、帆布包、杯子、零食的各地产业展会,相应地就成为了针对年轻人的一种吸引工具,就如同捕获器一样。
via @咕噜didi-
随着开春,全国各地开办的展业博览会逐渐多了起来。
过去大众认为,这些展会活动主要是面向商家品牌以及采购商等业内人士的,是用于业内进行交易和交流的,和普通人的关系不是很大。
但最近年轻人渐渐发觉了逛展会的趣味,其中一点便是展会商家们赠送的赠品数量极多,多得双肩包都难以装下。
在一些农展会和食展会上,逛完一圈后,摊位上提供的试吃食物能让人吃得肚子圆滚滚的。
网上有很多攻略贴。这些攻略贴会分享接下来举办的展会有哪些。还会分享哪些展会比较有趣且好逛。同时也会告知想参加奖品活动的话应该去哪个展区。
各大城市的产业展会,已经变成了年轻人自己的“赶大集”形式。
01
暴走一万步打卡领礼品
年轻人在展会猛薅羊毛
第一次听说的朋友,我来给你们解释一下。展会是一种大型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企业品牌们会集中地推广产品,同时展现自身的形象。
大众最耳熟的展会大概是车展,其实各行各业都有类似展会。
像家博会、美博会、进博会、机床展、食品展等等。
via @小花Fafa~
不少正规展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质。例如医博会,各类医疗器械厂商会进驻其中,而参展的观众也大多是与医疗机构相关的从业者。
普通人不一定能够进入。即便进入了,也很有可能会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些什么。
但相对应的,有许多展会与衣食住行相关。这些展会门槛较低,是面向普通人开放的。它们的门票要么是免费的,要么售卖二三十元,一般不会太贵。
很多商家会准备礼品以吸引观众,而这些礼品就是本次年轻人的目标。
via @冯喜梅
美博会上,护肤品商家将护肤品小样和单片面膜当作礼品。一些品牌热情且力度大,见到人就发放这些礼品。
卖成套甲油胶的品牌商会准备一些小礼物,这些小礼物包括穿戴甲、磨指甲板等,用于发放给观众。
via @山汲及
户外用品展走一圈后,手里会有商家送的东西,其中有开瓶器和小杯子。宠物展时,一定会有猫条冻干。
在预制菜展上,商家们当场演示自家产品的出餐速度有多快,以及味道有多好。他们希望能够被酒店、饭店这类大采购商所留意。而试吃环节恰好让普通观众得到了实惠。
平常点外卖以及外出吃饭的时候,最让人烦恼的确实是预制菜。主要的烦恼在于预制菜可能存在卫生不符合规定的情况,还有就是预制菜会伪装成现炒菜来进行售卖。
现在摆在眼前的是堂堂正正的正规预制菜,吃它的时候反而不再害怕了,因为反正它是免费的。
有留学生在刷到展会现场后感慨道:“这些东西应该卖给留学生,反正我是不会嫌弃的。”
年轻人大多有些社恐,平常逛超市时,可能都不好意思伸手去要试吃。看到网上山姆试吃薅羊毛的视频,只能在心里暗自感叹“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
在展会上能够展现出强大的实力,仿佛在被动地“大杀四方”。逛完一圈之后,会被塞给很多帆布袋和小挂件。
不少没有经验的年轻人怀着忐忑的心情前往,他们内心还在思考着该如何跟工作人员表达自己想要礼品的意愿。
结果在展会现场发现根本不用开口。
在展位摊位前稍作停留并有些犹豫,当与工作人员对视上眼神时,对方或许会立刻询问是否来逛逛或者参加抽奖活动。
有网友在农展会上走着走着感觉累了,便在一个展位边上停下,看着手里的地图,这时工作人员塞给了他一小把花生让他尝尝。
他尝完之后觉得味道不错,于是想要在现场购买一些。然而,工作人员却面露难色,告知他现场并不售卖,这些都是试吃品,让网友自己去网上搜索相关牌子进行购买。
因为展会与普通门店的性质存在差异,超市通过试吃希望你吃完后能购买一些商品,然而展会更多的是以进行品牌宣传为目的。
许多线上品牌将展会当作快闪店来使用,以此开拓一些线下接触消费者的渠道,同时拓宽业务的渠道。
很多展会商家的礼品是大包,这些大包印着 logo 或旗下 IP 形象。这是因为包的成本低,并且年轻人喜欢领帆布包和编织包。
一方面,观众身上背着的 IP 大包如同移动的广告,同时也是一层宣传。
不同行业的性质有所差异。有些展会上是允许进行零售的。比如在车展上,人们可以购买汽车;在潮玩展上,人们能够购买周边产品;在宠物展上,人们可以购买狗粮和猫粮。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展会为了维护业内交流秩序禁止零售。
北京正在举办的中国特许加盟商展,在现场,多乐之日、牛约堡等这些餐饮品牌会准备好完整的试吃产品,然而这些产品是不卖的。
展会主要是吸引那些隐藏着的加盟者,这样能方便双方了解加盟成本是多少,以及品牌的热度情况如何。
许多展会商家的受众并非普通消费者。美博会上,许多护肤品和美容仪的生意对象是大批采购的美容院以及医美机构。
很多年轻人急切地冲向展会。他们的动机并非真的缺少那一口试吃,也不是缺少那点小礼品。他们更多的是想凑个热闹,去赶一趟现代大集。
逛预制菜展和食品展时,可以看看市面上究竟有哪些菜可能是预制菜包,也可以了解烧烤食材的成本大致是多少。
逛玩具展,能见识各家品牌出了什么新品;逛宠物展,能见识各家品牌出了什么新品;逛露营展,能见识各家品牌出了什么新品;逛母婴展,能见识各家品牌出了什么新品,这些消费行业展会能让我们瞧瞧有什么新鲜的。
正规行业展会一般规模较大,逛完之后步数很容易达到上万,非常适合在周末用来打发时间。
很多年轻人刷到相关帖子后,立刻去搜索附近的展会。他们想去参观,但遗憾地发现,行业大展会大多集中在一二三线城市。
“还是大城市机会多”,这回有了新的解释。
02
在展会生意里
年轻人能薅走的只是边角料
网上有不少年轻人,他们除了领奖品之外,还开发出了一些另辟蹊径的薅展会的路子。
有去展会做兼职的。大型展会一般需要在当地招募不少志愿者,这些志愿者要帮忙布置现场,要维持秩序,还要提供指引等等。
既能赚到一天兼职的钱,又能在工作之余参加各个展位的活动并领取小礼品。
运气好的话,展会结束时或许能碰上商家在处理试用品,并且有可能免费带回家。
有一位在宠物展兼职的网友,从一些展位那里拿到了开封后是用于展示的、不能售卖且被丢弃的猫粮,然后将其带走用于救助流浪猫。
有一批年轻人前往展会上求职,其中胆子大的那些人直接带上简历前往现场去碰运气。
不少企业会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和采销人员到展位上,这样便于他们讲解和展示产品。并且,这些被派遣的人员通常职级不会很低。
胆子小怕碰壁的,也可以有的放矢。
前往心仪公司以及心仪行业所在的展会。单纯地去了解对方的产品线。向对方询问客户人群的相关情况。探寻销售区域是如何划分的。
听一手信源便于打破信息差,说不定日后面试用的上。
via @木子YAN
有些朋友或许会担心,这么多的人都前往展会去薅羊毛这件事不太好,或许还会给展位上的商户带来麻烦。
其实不必过于忧虑。展会是一项已经存在多年的商务活动。展会经济也早已发展出了成熟的生意模式。主办方和参展商家们都有自己的考量。
前文提到,一些注重专业性质的展会设置了参观门槛,普通人难以进入。
面向大众开放的展会,自身通常就有强烈的需求,这种需求既包括 C 端宣传,也包括零售。大家在展会上各取所需,就是这么回事。
年轻人能薅走的,通常只是展会经济的边角料。
很多时候看起来像是在薅商家羊毛,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落入套路之中,从而变成反而被薅的羊。
via @Demon
首先,有很多琳琅满目的展会免费小礼品摆出来。仔细看的话,会发现这些小礼品大概率不值几个钱。
展会上常见的小礼品有纸袋编织袋,有扇子,有香薰片,有钥匙扣,有书签,有小挂件,有小贴纸,有小本子等;还有矿泉水和小零食。
主打情绪价值,拿到时感觉挺新鲜且开心,回家后冷静下来,很有可能会发现其用处不大,一些物品的最终归宿必然是被遗忘以及进入垃圾桶。
有的无用小物品可能是经过排队二十分钟才领到的,想想这个情况,顿时觉得它没那么值了。
随便就能拿到的礼品,通常质量不会太好,因为商家是在广泛撒网以低成本进行地推。
不少人在美业展上被塞了许多面膜、卸妆湿巾以及乳液小样。然而,当看到这些商品包装上那些从未听过的牌子名时,他们根本就不敢将其往自己的脸上使用。
领到的穿戴甲,仔细看的话,款式比较普通。它就像是那些卖不出去而滞销的款式一样。那芭比粉的颜色,实在是不想往手上戴。
via @劲大出奇蛋
展会上有含金量较高的礼品。要获得这些礼品,往往需要付出一些精力,或者需要提供个人信息。
通常在两种情况下,商家会提供较有价值的礼品
一种是像家博会、婚博会、车展这样的展会,顾客有可能在现场进行签约,并且这些展会的交易数额较大,兼具交流和消费的性质。
买家具是大开销,消费额几万起步很随意。定婚庆也是大开销,消费额几万起步很随意。这两者利润空间大,所以商家自然不在乎为礼品多花些钱。
一两百的吹风机保温杯不算什么,在利润面前。
这类礼品通常有领取门槛,并且被认为潜在客户更有可能拿到。
一种情况是商家将礼品当作诱饵,另一种情况是商家让观众帮忙完成宣传任务,还有一种情况是商家让观众帮忙完成调研任务。
需要关注对方的品牌账号,然后拍照并发送到社交平台集赞,或者填写一个调研问卷,这样才能够领取奖品。
有的企业展位设置了打卡任务,要到其旗下的几个展位去打卡集章,还要扫码登记,这样才能换取奖品。
这下不仅腿跑断,不断扫码填问卷的手指也累得快断。
不少年轻人在体验之后,看着一桌子的袋子和书签,不禁自嘲起来。他们觉得自己用个人信息换来了一堆看似精致实则是垃圾的东西。
如果关注、转发并且填问卷这一系列行为之后所给予的礼品是不错的,像是正装商品,又或者是耳机,亦或是电动牙刷之类的,那么这就算是有所收获了。
最惨的情况是,经过辛苦操作之后,才发现仅仅获得了一个抽奖资格,并且抽到的是安慰奖。接着领取了一些不值钱的东西,比如几张贴纸和一个口罩。而自己只能在原地生闷气。
有网友在参加母婴展的时候,工作人员把他的手机拿走并进行了一番操作,还说有奖品要送给他,然而最后送给他的仅仅是一小块纱布巾。
年轻人以为找到了能拿捏商家的办法,却忽略了商家的套路始终比消费者的要长。
人多的地方就有生意,人多的地方也往往有骗术。
展会上的一些招数能唬住一些人,但骗不到经常参加的业内人,却能骗到图新鲜、凑热闹的年轻人。
展会即将结束之际,时常会有骗子混入会场进行卖货行为,他们谎称参展已经结束,样品不会再带走了,所以以低价出售。
网上有不少人在这套路上栽了跟头,他们花了几百块钱买了被号称甩卖的牛肉干以及山寨阿胶。
平常情况下,大街上那些“最后三天统统甩卖”以及“老板和情人跑了大甩卖”之类的销售套路是骗不到年轻人的。
但在展会这样的陌生场景里,分辨力下降,一不留神就信了对方。
有网友在参加完宠物展之后,发现自己的微信号被提示存在风险,当其他人给这位网友发送风险提示时,会看到“请仔细核实对方身份”的字样。
分析后猜测,可能是展会上来者不拒地扫码领奖品导致的。
帖子下的网友们彼此提醒,展会上可能有流动的骗子。这些骗子提供的二维码不是正规企业的宣传码,而是一些存疑的页面。
背后原因较为相似,一些有一定反诈意识的年轻人平日里不会在网上随意扫描二维码。然而,他们的警惕心却会在线下展会的场景中被削弱,从而容易轻信对方是参展商家。
目前一些展会的主办方已经察觉到了这类诈骗现象,他们在入口处树立起了“本展会内禁止进行零售行为”的牌子,以此来提醒大家不要随意购买物品。
在一些利用展会漏洞的摊位边上,以及售卖和展会不相关产品的摊位边上,直接安排保安坐在边上并举起标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领鸡蛋方式,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领鸡蛋方法,建议大家在去逛的时候多留意、谨慎一些。
不然二三十年后,可能就是20后在网上发帖问:
我爸在展会领回了一堆东西带回家,这些东西看起来像是破烂,他不肯扔掉。我妈也在展会上领了一些东西回家,同样不肯扔。而且他们还被骗了,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