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 3 月,全球通信圈的“打工人”会涌向巴塞罗那 MWC。在这个时候,中国厂商通常会做两件事:一方面展示自身的实力并在技术方面展开竞争;另一方面,会被外国人士询问“你们什么时候举办属于自己的 MWC 呢?”这几天,宇树机器人展现出了各种花样。传音凭借三折叠产品引起了轰动。荣耀宣布了其 AI 生态战略……然而,热闹过后,令人痛心一问:中国通信业的 GDP 几乎已经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了,可为什么在自家的主场却还无法撑起一个世界级的“科技春晚”呢?
MWC凭啥只能姓“欧”?
中国通信业早已不再是“吴下阿蒙”。5G 基站在全球所占比例达到六成,华为和中兴成功进入全球前五,6G 专利更是直接占据了四成。这样的局面,应该是很有分量的吧?然而,一旦涉及到国际话语权这个问题,就立刻出现了防御崩溃的情况。MWC 从表面来看是一个展会,但实际上是由 GSMA 主导的“全球通信朋友圈”,在这里,标准的制定、商业上的相互竞争以及对趋势的押注都在进行着激烈的争斗。那我们呢?5G 拥有的专利数量即便很多,在标准会议上也得与欧美进行激烈的竞争;设备的销售势头即便再迅猛,在国际专利池中依然有可能被他人制约。
说白了,MWC 不能仅仅通过搭建大的展台就能被复制。人家所进行的是生态霸权的运作:运营商、芯片厂、码农以及 VC 都纷纷参与其中,从部长级别的论坛到厕所中的社交活动,各个方面都蕴含着生意。反观国内的展会,有的变成了“国企的汇报演出”,有的则沦为了企业自我狂欢的“技术庙会”——外国来客来到这里只能充当气氛组,谁会愿意为其掏出真金白银呢?
三大痛点:别把展会玩成“局域网”
现在举办中国版 MWC 这个时机是很合适的:AI 使得通信业迎来了“第二春”,6G 的争夺战已经开始,算力网络对产业链进行了重构。然而,如果这三个主要的硬伤不能得到解决,那么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翻车的情况。
1.国际含量太低
MWC 巴塞罗那的海外展商占比达七成。我们的 PT 展以及 MWC 上海仍在国产替代的领域中徘徊。外国的参展商来了,只能看到中国厂商进行“单方面的输出”,甚至连一个可以相互对撕的擂台都搭建不起来。这哪里是真正的全球化,简直就像是一个“赛博出海的宣传片”。
2. 生态闭环玩死自己
国际顶流展会能够让苹果和高通相互对峙,让三星与华为相互较量,然而国内展会却总是想要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其结果是怎样的呢?技术路线方面不敢进行争吵,商业套路方面不敢进行揭露,最终演变成了一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行业聚会——观众不睡着才怪呢!
3. 不会整活就别硬蹭
MWC 为何能让全球码农自费去争抢呢?其一,他们可以看到展会。其二,能够蹭到 GSMA 智库的行业预言。其三,可以围观初创公司的 Battle。其四,能够押注下一个十年的风口。而我们的展会还在比较谁家的展台大,谁家的领导讲话长,年轻人刷手机都觉得浪费时间。
破局要狠:从“做题家”到“规则玩家”
想要打造中国版的 MWC,不要总是想着能够“弯道超车”。首先要把这三个方面的事情弄清楚,把它们运用得得心应手。
第一刀:砍掉“家长式”做派
展会如同江湖,而非朝堂。少进行一些领导致辞的活动,多举办一些“全球互撕大会”。把 GSMA 以及 ETSI(欧洲电信标准协会)的重要人物请来进行争论,让欧美日韩的运营商当面表达对中国方案的不满——这样流量不就能够到来了吗?
第二刀:把蛋糕做大,别只顾分蛋糕
学习 MWC 的生态玩法:华为展示基站时,旁边必须搭配德国电信的落地案例;中兴宣扬 AI 时,马上拉出亚马逊云来进行站台。要让老外意识到来中国参展并非是“给你面子”,而是“能够赚到钱”。
第三刀:让年轻人上头
MWC 最具特色的操作,是将枯燥的技术进行包装,使其成为“科技秀场”。在这个秀场中,有元宇宙的蹦迪、AI 进行算命、机器人在调酒等。而我们的展会却还在播放 PPT、摆放易拉宝。应该赶紧让大厂把实验室的黑科技展示出来,吸引粉丝,并且再举办一个“通信界奇葩说”,难道还会担心没有热搜吗?
通信业的“文化输出”该支棱了
TikTok 能够让美国国会陷入混乱,原神能够让老外不停地投入金钱,这表明中国通信业有能力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科技文化 IP”。巴塞罗那 MWC 的咖啡味道再香,也无法化解 6G 标准制定中的暗中较量。与其每年都去别人的主场充当“优等生”,不如将全球产业链引到中国的战场——因为,只有能够定义展会的人,才具备定义未来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