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珂
会展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它不仅能助推经济发展,还是展示经济活力的重要窗口。
春节刚过,各地开始举办一系列会展活动。这些会展活动陆续拉开了帷幕,展现出了“开门红”的态势,并且有希望延续成“四季红”。2 月 15 日到 17 日,第三十一届迪培思(广州)国际广告标识及 LED 展顺利举办;2 月 19 日至 20 日,2025 中国高端饮品博览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展;2 月 20 日到 22 日,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眼镜业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2 月 21 日至 24 日,中国国际汽车服务用品及设备展览会将在首都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的副部长刘向东向《证券日报》记者表明,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持续地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致力于让外贸的量保持稳定且质量优良,进一步将国际竞争力提升上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充分把展会展览等这些平台的作用发挥出来,积极地为企业“出海”去开辟出渠道,给高质量的进口产品提供展销的机会,这对促进内外贸一体化的发展是有帮助的。
近年来,会展业成为各地推动经贸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我国的会展业迎来蓬勃发展期。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 2024》表明,在 2024 年,中国举办了 3844 项经贸类展会,总展览面积为 1.55 亿平方米。其中,展会数量与 2023 年大致相同,展会面积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10.1%。
上海星图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付一夫表示,举办展会能够给海内外企业提供一个集中展示自身的平台。这样做有助于提升海内外之间的了解程度,促进彼此的交流以及加强合作。同时,也有利于推动贸易往来,进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赋予力量。举办国际展会能够增强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我国会展业的关键词为规模大、频次密、规格高。这些关键词充分展现了会展经济的旺盛活力。
并且促进了可持续发展。刘向东说。
那么,怎样借助会展的机遇来实现产业、企业和城市的同频共振呢?又怎样将展会的“流量”转化为经济的“增量”呢?
付一夫觉得,举办展会给海内外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给予了交流合作的平台。这有助于企业之间增进合作,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促使产业集群得以形成和壮大。并且,展会能够带动展位租赁、广告宣传等行业的收入提升,还能有效拉动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等相关领域的消费,创造出明显的经济效益。举办展会能够提升我国的国际美誉度和影响力,也能提升举办城市的国际美誉度和影响力。同时,举办展会可以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并且能够助力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编辑 屈珂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