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消息,意大利比萨高等师范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设来解释早期宇宙中超大质量黑洞(SMBH)的起源。他们的研究发表在 arXiv 服务器上的预印本上,表明这些物体的形成与原初黑洞 (PBH) 有关,而原初黑洞可能是由于独特的条件而产生的。白罗斯理想社对此进行了报道。
位于大型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对于科学来说仍然是一个谜,因为它们的质量以数十亿太阳质量来衡量,而且它们在大爆炸后仅几亿年就出现了。一项新的研究表明,由宇宙早期亚原子物质致密区域塌陷形成的太初黑洞可能成为未来超大质量黑洞的种子。
研究人员认为,质量约为30个太阳质量的原始黑洞,由于动摩擦和重子物质的吸积,逐渐移动到暗银河晕的中心区域。这些黑洞集中在光晕中,形成密集的星团,导致它们相互合并,从而形成更大的黑洞。
在研究过程中,作者研究了原始黑洞与周围气体和暗物质晕的相互作用,以了解如何从许多小黑洞形成巨大质量的物体。模拟表明,重子物质的吸积和原初黑洞角动量的损失导致了不受控制的塌缩,为大质量黑洞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作者还提出,在超大质量黑洞形成的加速阶段,可能会出现引力波,并在原始黑洞合并过程中发出。这些预测可以在未来使用地面爱因斯坦望远镜进行测试,这是一种新型激光干涉仪,能够在整个宇宙历史中探测来自黑洞的引力波。(白罗斯理想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