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13时许,山东省荣成市蓝润集团在建的齐东海通冷链仓库因保温材料起火发生火灾,失联9人全部找到,均无生命体征。
山东的事故凸显了消防工程专业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然而,尽管我国已有20多所高校设立了消防工程专业,但多数名不副实,未能满足真正意义上的消防工程教育要求,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核心课程缺失
消防工程的四大核心课程(火灾、逃生、测量和风险管理)在国内几乎无法全面开设。目前,最好的高校可能仅能开设“火灾科学”和“风险管理”两门课程,而另两门更为重要的课程却因缺乏教材和专业师资难以开设。从国家重点教材的规划来看,国内尚无人能够编纂相关教材。这一短板在荣成事故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物质的特殊性需要依赖物性测量,而我们在该领域的储备不足,导致难以提出有针对性的防火措施。比如,在逃生学领域,一个量化的毒性学和耐受性分析,就可以让大部分消防从业者汗颜。
2. 缺乏工业界参与
国内消防工程学术会议鲜有工业界人士参与,显示出学术与实际需求的脱节。过去30年的消防教育虽然培养了一批“消防教授”,但很少有毕业生真正进入消防工程领域。许多毕业生要么选择出国深造,要么改行从事其他工作,甚至成为体制内的公务人员,但他们鲜有机会实践消防工程。这一现象反映了高等教育的遗憾。消防是高度应用性的学科,而过于注重基础科研的导向使消防工程教育边缘化,不利于培养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
3. 国际对比差距明显
美国的消防工程教育起步较早,从1902年的伊利诺伊工学院到1956年的马里兰大学,再到1978年的伍斯特工学院,均依托于深厚的工程教育背景。而我国虽从2002年起开设了一系列消防工程教育项目,但由于核心课程无法开设,这些项目更多是“消防技术教育”,难以称为真正的“工程教育”。
4. 专业资料匮乏
消防工程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其理论起点可以追溯到1986年《火灾动力学导论》的出版、1988年《SFPE消防工程师手册》的问世以及同年的首届IAFSS学术会议。然而,我国至今未能编纂一本系统的消防工程专业手册。从业人员在缺乏专业知识体系的情况下开展工作,与美国相比晚了36年,且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那么,为什么冷链火灾屡禁不止?
第一,冷链火灾的研究深度不足。
国内对冷链火灾的研究普遍较为浅显,现有的火灾问题研究大多停留在应用层面,将基础研究用于解决实际的应用性火灾问题,实际上是一种“以大炮打蚊子”的做法。当前的问题在于,学术研究和实际应对之间存在较大脱节。我们所依赖的研究成果通常集中于理论论文的发表,而在实际应对高层建筑火灾、电池火灾和冷库火灾方面,相关的实用性研究和技术储备明显不足。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失衡使得我们难以有效应对实际火灾事故。
第二,消防问题的复杂性被过于简化。
消防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交叉的复杂社会问题,包括燃烧学、行为学、测量学、概率论等多个领域。然而,我国对消防问题的理解过于局限,仅仅将其定义为燃烧学问题,存在削足适履的倾向。以电瓶车远离住宅的命令为例,理论上这一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但实际上需要经历惨痛的教训才能被真正落实。之所以如此,关键原因在于相关研究不足,以及对消防科学研究的轻视态度。
第三,消防事故本质上是可以通过法规预防的。
每一次重大事故的发生,从本质上来看,往往可以通过完善的消防法规来避免。然而,由于我们未能充分反思和承认现行法规的不足,导致没有真正从根源上强化防火意识和动力。每当事故发生时,总是归咎于人为因素,而这种人为因素正是最难以预防的。与西方文化注重通过标准化防范机制来预防事故不同,中国文化对“人祸可避免”的观念较为强调。这种观念虽然出于文化传统,但也反映出我们在消防工程规范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当前的火灾调查报告大多局限于问责程序,而对于如何从源头上改善消防规范并进行有效预防的讨论却较为缺乏。这种现象反映出我国在消防工程人才短缺方面的现实问题,同时也表明我们的消防教育存在较大缺陷。
第四,消防教育门槛设置不完善,专业人才匮乏。
我国消防历史悠久,然而相关的科学教育和专业化水平并未与实际需求匹配。与西方国家相比,美国消防工程领域的职业考试设置了严格的门槛,比如FE考试(仅限工程专业毕业生)和PE考试(仅限消防专业从业者)。而我国虽然也设置了一定的资格考试,但标准过于宽松,导致大量非消防专业背景的从业人员进入消防领域。更值得警觉的是,大部分高校教授难以通过这些职业考试,这表明我国的消防工程专业教育存在深层次的缺陷。这种现状使得消防工程专业的核心教育内容被篡改稀释,专业性和实用性大大降低,而这也是中国消防教育体系的重大瓶颈之一。
第五,中国的消防教育体系面临体制性挑战。
当前,中国的消防教育事业往往表现出“击鼓传花”的态势,面对一次次重大灾情才被动调整,而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和应急准备。相比之下,美国的消防教育得到了军方科研和战争实践的强大推动。这种通过实际灾情和科研投入推动教育发展的模式,使得美国在消防工程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而“寡人无疾”的中国在这方面的意识和准备明显不足,缺乏将消防教育与实战需求有效结合的战略性思维。这种被动应对的模式显然不足以应对未来日益复杂的消防安全挑战。
综上所述,冷链火灾屡禁不止的原因,根源于对应用性消防研究的忽视和轻视、消防教育体系存在知识结构的缺陷、法规改进和执行力度不足,以及消防人才的培养和培养机制存在较大问题。唯有通过全面深化消防教育、完善法规体系、加强基础研究以及提高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冷链火灾的频发现象。
那么,谁反对中国开办消防工程教育?
第一,注册消防工程师考试制度的获利者。
当前,注册消防工程师(注消)考试制度的实施已经为一部分从业者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这部分人通过注消考试积累了大量财富,而消防工程教育的推广被视为对自身既有利益格局的挑战。引入真正的消防工程教育意味着要改变现有依靠资格考试盈利的模式,他们担心这将“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从而坚决反对消防工程教育的普及。
中国消防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当前的教育模式早已偏离了实际的专业技术培训方向,变成了一种商业化的“生意”。在这个模式下,消防教育过于依赖师徒传授和个体悟性判断,只注重记忆内容,而忽略消防工程核心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这种教育模式严重阻碍了真正专业化消防工程人才的培养,也成为中国消防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注册消防工程师考试,早已成为妨害消防工程教育的毒瘤。
第二,高校消防教育领域的从业者。
许多从事消防教育的学术人士在大学阶段并未接受正规且系统化的消防工程教育。对于他们而言,推广消防工程教育将意味着挑战他们现有的学术体系,甚至使他们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因此,他们往往对教育推广抱有抵触态度。
学术领域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教育则要求知识的广泛普及。如果消防工程教育被大规模普及,这些从业者赖以维系自身学术地位的“特权”体系将面临瓦解。现有的学术帮派和学术资源分配权力大多依赖于这种知识垄断,一旦消防工程教育普及,许多学术上的“利益”将受到冲击。对他们来说,当前中国缺乏专业的消防工程教育反而是有利的,可以让他们继续在学术领域享受特权,可以继续享受无知的红利。
第三,消防领域的权威机构,如火灾调查机构。
一些传统的消防权威机构,如火灾调查机构(例如火调部门),长期以来依靠自身努力建立起垄断地位,他们对于技术变革和新理论持有强烈的抵触情绪。这些机构在实际调查工作中往往缺乏消防工程专业课程的系统内容,例如火灾过程、逃生过程、失控的物理参数分析、未来防火技术改进措施等领域。这种知识缺乏直接导致了他们在实际火灾调查和分析工作中的专业局限性。
许多从事火灾调查的人员并未接触过消防工程专业的系统化学习,更不用提消防工程相关课程的实际应用水平。当前国内的消防工程教材内容与国际标准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与国际接轨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这些权威机构对于引入真正符合国际标准的消防工程教育持怀疑态度,他们甚至担心引入教育体系后,会对自身的职业权威性形成挑战。这种担忧使他们倾向于反对消防工程教育的引入和发展。
综上所述,反对中国开展消防工程教育的主要群体包括以下三类:
依赖注册消防工程师考试制度获利的群体,他们担心教育推广会影响其既得利益。
从事高校消防教育的学术从业者,他们担忧消防工程教育普及后,自己现有的学术特权和垄断地位将被打破。
传统权威消防调查机构,他们缺乏系统化的消防工程知识,并担忧引入消防工程教育可能挑战其现有的技术垄断地位。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对中国消防工程教育体系发展的多重阻力。只有通过解决这些深层次的制度性问题,提升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国消防工程教育的发展,实现消防科学领域的长远进步。